山东省区域发展的空间分异及其协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2.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 第18-24页 |
·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人地关系协调论 | 第18页 |
·环境资源稀缺理论 | 第18页 |
·协同论 | 第18-19页 |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模型构建 | 第20-24页 |
·评价模型 | 第20-24页 |
·指标体系构成 | 第24页 |
3.山东省区域发展空间分异演变过程及现状特点 | 第24-47页 |
·山东省区域发展的空间分异演化过程 | 第24-33页 |
·经济实力的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 | 第24-27页 |
·环境质量的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 | 第27-30页 |
·社会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 | 第30-33页 |
·山东省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现状 | 第33-47页 |
·东中西地区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33-35页 |
·一体两翼地区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35-37页 |
·一黄一蓝地区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37-39页 |
·三大都市圈地区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39-41页 |
·17 地市区域发展的空间分异现状 | 第41-47页 |
4.山东省区域发展的空间分异的形成因素分析 | 第47-49页 |
·自然因素 | 第47页 |
·经济因素 | 第47-48页 |
·社会因素 | 第48-49页 |
5.山东省区域发展的空间协调分析 | 第49-93页 |
·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及其协调发展分析 | 第50-55页 |
·东中西部各子系统协调度结果 | 第50-52页 |
·东中西部各子系统协调发展度结果 | 第52-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一体两翼区域协调及其协调发展分析 | 第55-59页 |
·一体两翼各子系统协调度结果 | 第55-57页 |
·一体两翼各子系统协调发展度结果 | 第57-59页 |
·小结 | 第59页 |
·一黄一蓝地区区域协调及其协调发展分析 | 第59-63页 |
·一黄一蓝地区各子系统协调度结果 | 第59-61页 |
·一黄一蓝地区各子系统协调发展度结果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三大都市圈区域协调及其协调发展分析 | 第63-68页 |
·三大都市圈各子系统协调度结果 | 第63-66页 |
·三大都市圈各子系统协调发展度结果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山东省 17 地市的区域协调及其协调发展分析 | 第68-93页 |
·各地市各子系统协调度结果 | 第68-79页 |
·各地市各子系统协调发展度结果 | 第79-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6.结论与建议 | 第93-98页 |
·结论 | 第93页 |
·建议 | 第93-98页 |
·总体建议 | 第93-95页 |
·分区结论 | 第95-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