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城市集中供热论文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8页
第1章 绪论第18-40页
   ·问题的提出第18-20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0-22页
     ·研究的目的第20页
     ·研究的意义第20-2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第22-37页
     ·国外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第22-29页
     ·我国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第29-36页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第36-37页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37-40页
     ·研究的内容第37-38页
     ·研究的方法第38-40页
第2章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第40-67页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第40-46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第40-42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42-43页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43-44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第44-46页
   ·循环经济理论第46-50页
     ·循环经济的概念第46页
     ·循环经济的内涵第46-48页
     ·循环经济的原则第48-49页
     ·循环经济模式及思想第49-50页
   ·系统动力学理论第50-53页
     ·系统动力学的内涵第50页
     ·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描述第50-51页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51-52页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思想第52-53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分析第53-57页
     ·城市供热的内涵第53-54页
     ·城市供热的体制第54-55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概念界定的原则第55-56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第56-57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分析第57-66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第57-62页
     ·城市供热传统发展方式中各影响因素的关系第62-63页
     ·循环经济理论在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第63-65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结构框图第65-66页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3章 城市供热模式分析与优选第67-88页
   ·城市供热模式的内涵与构成分析第67-69页
     ·城市供热模式的概念、内涵第67-68页
     ·城市供热模式的构成要素第68-69页
   ·国内外各种供热模式分析第69-80页
     ·国内外各种供热模式的范围界定第69-71页
     ·国内外各种供热模式的类型第71-76页
     ·国内外各种供热模式的比较分析第76-80页
   ·城市供热模式优选模型第80-87页
     ·城市供热模式熵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82-84页
     ·城市供热模式优选模型的分析过程第84-87页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4章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机制第88-118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内部机制分析第88-92页
     ·城市供热热源子系统第88-89页
     ·城市供热热网子系统第89-91页
     ·城市供热热用户子系统第91-92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外部机制分析第92-106页
     ·城市供热资源利用机制分析第92-95页
     ·城市供热生态环境机制分析第95-99页
     ·城市供热技术进步机制分析第99-103页
     ·城市供热价格形成机制分析第103-106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第106-111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混合图第106-109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变量表第109-111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第111-117页
     ·模型的主要反馈回路和方程第111-113页
     ·模型的检验第113-115页
     ·哈尔滨市供热可持续发展动力学模拟第115-117页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5章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评价第118-131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容、原则第118-120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容第118-119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原则第119-120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建立第120-126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概念、内涵第120-122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概念、范围第122-124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第124-125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第125-126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第126-130页
     ·确定评语级第128页
     ·确定基层指标的评判向量第128-129页
     ·确定各层级指标权重第129页
     ·确定指标评价值第129-130页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第6章 哈尔滨市供热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第131-158页
   ·哈尔滨市供热现状分析第131-135页
     ·哈尔滨市概况第131-132页
     ·哈尔滨市供热现状第132-135页
   ·城市供热模式优选第135-138页
     ·城市供热模式熵值评价基础数据的收集第135-136页
     ·城市供热模式熵值计算第136-138页
   ·哈尔滨市供热可持续发展评价第138-142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评价基础数据的收集第138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计算第138页
     ·哈尔滨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结果分析第138-142页
   ·哈尔滨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第142-157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对策第143-144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第144-146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对策第146-149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的的制度安排第149-152页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对策第152-154页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现机制第154-157页
   ·本章小结第157-158页
结论第158-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7页
附录第167-179页
 附录1 哈尔滨市供热模式评价调查问卷第167-169页
 附录2 哈尔滨市供热可持续发展评价调查问卷第169-178页
 附录3 哈尔滨市供热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计算第178-17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9-181页
致谢第181-182页
个人简历第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索尔·贝娄小说中的流浪意识--以《雨王汉德森》和《赫索格》为例
下一篇: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与产业政策--以农用运输机械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