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 1 长余辉发光材料概述 | 第8-19页 |
| ·长余辉发光的概念 | 第8页 |
| ·发光材料基础 | 第8-9页 |
| ·发光材料的主要发光性能 | 第9-12页 |
| ·激发光谱 | 第9页 |
| ·发射光谱 | 第9页 |
| ·发光亮度 | 第9-10页 |
| ·发光效率 | 第10页 |
| ·余辉衰减 | 第10-11页 |
| ·荧光淬灭 | 第11页 |
| ·斯托克位移和反斯托克位移 | 第11-12页 |
| ·稀土固体发光的长余辉效应 | 第12-16页 |
| ·稀土元素的电子层构型和价态 | 第12-13页 |
| ·稀土离子的光谱项 | 第13-14页 |
| ·稀土离子的能级跃迁 | 第14-15页 |
| ·晶体场对稀土离子跃迁的影响 | 第15-16页 |
| ·稀土蓝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各类稀土蓝色长余辉发光材料 | 第16-17页 |
| ·稀土蓝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 | 第17-18页 |
| ·本研究的思路和目标 | 第18-19页 |
| 2 Sr_2MgSi_2O_7: Eu~(2+),Dy~(3+)蓝色长余辉材料的制备 | 第19-27页 |
| ·实验设备及原材料 | 第19-20页 |
| ·合成工艺 | 第20-22页 |
| ·燃烧合成的一般工艺 | 第22-24页 |
| ·燃料的选择 | 第22页 |
| ·氧化剂与燃料的配比 | 第22-24页 |
| ·实验方案的设计 | 第24-26页 |
| ·性能测试 | 第26-27页 |
|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 第26页 |
| ·余辉衰减曲线测试 | 第26页 |
| ·XRD 分析 | 第26-27页 |
| 3 蓝色长余辉发光材料Sr_2MgSi_2O_7: Eu~(2+),Dy~(3+)的制备影响因素及性能研究 | 第27-41页 |
| ·焦硅酸盐化合物的基本物理性质 | 第27-28页 |
| ·温度对磷光体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28-30页 |
| ·温度对磷光体余辉性能的影响 | 第28-29页 |
|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 第29-30页 |
| ·尿素的用量对磷光体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30-32页 |
| ·助熔剂(硼酸)的用量对磷光体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激活剂(Eu~(2+))的用量对磷光体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33-35页 |
| ·辅助激活剂(Dy~(3+))的用量对磷光体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 ·最优合成条件下样品的XRD分析 | 第36-39页 |
| ·晶相分析 | 第36-37页 |
| ·晶胞参数的计算 | 第37-38页 |
| ·晶粒尺寸的计算 | 第38-39页 |
| ·最优合成条件下样品的光学显微分析 | 第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4 不同硅基(镁基)原料及掺杂其它离子对Sr_2MgSi_2O~7:Eu~(2+),Dy~(3+)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41-46页 |
| ·不同硅基原料对磷光体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不同镁基对磷光体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不同掺杂离子对磷光体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43-45页 |
| ·掺杂Cu~+离子 | 第44页 |
| ·掺杂Sm~(3+)离子 | 第44页 |
| ·掺杂Gd~(3+)离子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5 长余辉发光机理探讨 | 第46-49页 |
| 6 结论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附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