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研究概述 | 第1-18页 |
·甲真菌病简介 | 第9页 |
·甲真菌病的易感因素 | 第9-10页 |
·甲真菌病致病菌的构成 | 第10-11页 |
·皮肤癣菌 | 第10页 |
·酵母菌 | 第10页 |
·霉菌 | 第10-11页 |
·混合感染 | 第11页 |
·甲真菌的鉴定 | 第11-13页 |
·直接镜检 | 第11-12页 |
·真菌培养 | 第12页 |
·病理学方法 | 第12-13页 |
·免疫组化检查 | 第13页 |
·用离体甲板建立甲真菌模型 | 第13页 |
·真菌的分类研究 | 第13-17页 |
·真菌的形态学分类研究 | 第13-14页 |
·真菌分子生物学分类研究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甲真菌体外感染实验 | 第18-21页 |
·材料 | 第18页 |
·菌种 | 第18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18页 |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主要仪器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软化甲板 | 第18页 |
·培养基配制 | 第18-19页 |
·制备真菌菌悬液 | 第19页 |
·试管内转种真菌 | 第19页 |
·镜检观察 | 第19页 |
·结果 | 第19-21页 |
·显微镜观察结果 | 第19-20页 |
·结果分析 | 第20-21页 |
第3章 菌株Fh_4和Dh_3的形态与生理学研究 | 第21-37页 |
·培养基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菌落形态观察 | 第21页 |
·光学显微观察 | 第21页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1-22页 |
·菌株Fh_4和Dh_3的生理特性 | 第22页 |
·研究结果 | 第22-31页 |
·菌落观察结果 | 第22-24页 |
·光学显微观察结果 | 第24-26页 |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第26-28页 |
·菌株Dh_3和Fh_4的生理特性研究结果 | 第28-31页 |
·结果分析 | 第31-37页 |
·菌株 Dh_3系统形态学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菌株Fh_4系统形态学结果分析 | 第33-37页 |
第4章 rDNA序列间隔区(ITS)序列分析 | 第37-54页 |
·材料 | 第37-38页 |
·培养基 | 第37页 |
·试剂 | 第37-38页 |
·研究方法 | 第38-41页 |
·培养时间对Fh_4和Dh_3的DNA提取的影响 | 第38-39页 |
·PCR扩增ITS序列及其测定 | 第39-40页 |
·两株真菌的系统发育研究 | 第40-41页 |
·研究结果 | 第41-44页 |
·不同培养阶段对菌株Fh_4DNA提取影响结果 | 第41-42页 |
·不同培养阶段对菌株Dh_3DNA提取影响结果 | 第42-43页 |
·菌株Fh_4和Dh_3PCR扩增rDNA ITS序列及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结果分析 | 第44-5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