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一、国内有关法律援助制度政府责任研究 | 第10-12页 |
二、国外有关法律援助制度政府责任研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理论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二、系统分析方法 | 第14页 |
三、规范方法 | 第14页 |
四、实证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五、比较分析方法 | 第14页 |
第四节 基本思路 | 第14-15页 |
一、研究的重点 | 第14-15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5页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法律援助制度中政府责任的内涵研究 | 第16-28页 |
第一节 法律援助制度政府责任相关概念 | 第16-21页 |
一、法律援助制度的概念解析 | 第16-19页 |
二、政府在法律援助制度中的责任分析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政府在法律援助制度中承担责任的法理基础与法律依据 | 第21-24页 |
一、法理基础 | 第21-22页 |
二、法律依据 | 第22-24页 |
第三节 明确我国法律援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原因分析 | 第24-28页 |
一、明确法律援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是实现人民权利的必然要求 | 第24-25页 |
二、明确法律援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 | 第25页 |
三、明确法律援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是实现民生的重要保障 | 第25-26页 |
四、明确法律援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 第26页 |
五、明确法律援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是实践运作的现实需要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发展中的政府责任演进分析 | 第28-41页 |
第一节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28-33页 |
一、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构建历程 | 第28-29页 |
二、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现状 | 第29-33页 |
第二节 分析常州市法律援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 | 第33-37页 |
一、常州市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运行情况 | 第33-34页 |
二、常州市法律援助制度发展中的政府责任体现 | 第34-36页 |
三、目前常州市法律援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中政府责任缺位分析 | 第37-41页 |
一、我国法律援助制度中政府责任的缺位现象 | 第37-39页 |
二、我国法律援助制度中政府责任的缺位带来的困境 | 第39-41页 |
第四章 西方法律援助制度政府责任体现对我国的启示 | 第41-51页 |
第一节 西方国家法律援助制度及其政府责任 | 第41-47页 |
一、西方国家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脉络 | 第41-42页 |
二、西方国家法律援助制度中政府责任的模式及其利弊 | 第42-44页 |
三、西方国家法律援助制度政府责任分析 | 第44-47页 |
第二节 西方国家法律援助制度政府责任体现给我国的启示意义 | 第47-51页 |
一、政府是设计法律援助制度框架的责任主体 | 第47-48页 |
二、政府是制定法律援助法律体系的责任主体 | 第48-49页 |
三、政府是提供法律援助资金主要来源的责任主体 | 第49页 |
四、政府是法律援助实施的责任主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中政府责任分析 | 第51-58页 |
第一节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的发展方向 | 第51-55页 |
一、我国法律援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的趋势 | 第51页 |
二、我国法律援助中的政府责任的选择性模式 | 第51-53页 |
三、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政府责任的框架设计 | 第53-55页 |
第二节 推动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政府责任实现的体系构建 | 第55-58页 |
一、通过立法形式明确法律援助制度的政府责任 | 第55-56页 |
二、建立有效的经费机制保障法律援助的物质基础 | 第56页 |
三、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队伍建设 | 第56-57页 |
四、推广全员参与的法律援助理念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