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廊固凹陷古近纪大兴砾岩体沉积特征及成因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1章 引言第12-28页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2-13页
   ·研究背景和现状第13-21页
     ·砂砾岩扇体研究进展第13-18页
     ·储层沉积学研究进展第18-19页
     ·廊固凹陷大兴砾岩体研究现状第19-21页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1-24页
     ·研究内容第21-23页
     ·研究方法第23-24页
   ·完成的主要工作第24页
   ·研究成果与创新第24-28页
     ·研究成果第24-26页
     ·创新点第26-28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8-38页
   ·概述第28-30页
   ·区域构造特征第30-31页
     ·断裂系统第31页
     ·岩浆活动第31页
   ·地层发育特征第31-36页
     ·基底地层特征第31-34页
     ·古近纪地层特征第34-36页
   ·古地理环境及其演化第36-38页
第3章 大兴砾岩发育的古地质背景第38-68页
   ·区域地质演化第38-45页
     ·前古近纪构造演化*第38-40页
     ·古近纪构造演化第40-42页
     ·区域地质背景对大兴砾岩的控制第42-45页
   ·物源区古地质演化第45-54页
     ·凸起残留地层及地貌第45-48页
     ·大兴砾岩砾石组分分布特征第48-52页
     ·大兴凸起古地质演化第52-54页
   ·盆地古地貌特征第54-57页
     ·古地貌恢复的方法第54-55页
     ·盆地古地貌特征第55-57页
   ·大兴断层活动特征第57-68页
     ·大兴断层断面特征第57-59页
     ·大兴断层构造样式第59-62页
     ·断层活动顺序第62页
     ·大兴断层活动强度第62-66页
     ·大兴断层活动对砾岩沉积的控制第66-68页
第4章 大兴砾岩沉积期次及其特征第68-96页
   ·沉积期次划分的原则与识别方法第68-76页
     ·地震资料划分砾岩体沉积期次第69-73页
     ·测井资料识别砾岩体沉积期次第73-75页
     ·岩心描述识别砾岩体沉积旋回第75-76页
   ·沉积期次划分方案第76-78页
   ·各沉积期次特征与识别标志第78-96页
     ·沙四上亚段第Ⅱ期(Es4s-Ⅱ)第78-80页
     ·沙四上亚段第Ⅰ期(Es4s-Ⅰ)第80-81页
     ·沙三下亚段第Ⅳ期(Es3x-Ⅳ)第81-82页
     ·沙三下亚段第Ⅲ期(Es3x-Ⅲ)第82-85页
     ·沙三下亚段第Ⅱ期(Es3x-Ⅱ)第85-87页
     ·沙三下亚段第Ⅰ期(Es3x-Ⅰ)第87-91页
     ·沙三中亚段第Ⅲ期(Es3z-Ⅲ)第91-92页
     ·沙三中亚段第Ⅱ期(Es3z-Ⅱ)第92-93页
     ·沙三中亚段第Ⅰ期(Es3z-Ⅰ)第93-96页
第5章 大兴砾岩成因类型与沉积特征第96-146页
   ·砾岩沉积特征第96-112页
     ·岩石类型第96-97页
     ·结构特征第97-98页
     ·沉积构造第98-103页
     ·砾石组分第103-108页
     ·填隙物组分第108-111页
     ·砾间泥岩特征第111页
     ·砾岩分区特征第111-112页
   ·大兴砾岩成因类型第112-129页
     ·重力流水道第112-118页
     ·碎屑流近岸水下扇第118-124页
     ·泥石流型近岸水下扇第124-129页
   ·大兴砾岩分布规律第129-136页
     ·沙四上亚段第Ⅱ期(Es4s-Ⅱ)第129-130页
     ·沙四上亚段第Ⅰ期(Es4s-Ⅰ)第130-131页
     ·沙三下亚段第Ⅳ期(Es3x-Ⅳ)第131页
     ·沙三下亚段第Ⅲ期(Es3x-Ⅲ)第131-132页
     ·沙三下亚段第Ⅱ期(Es3x-Ⅱ)第132-134页
     ·沙三下亚段第Ⅰ期(Es3x-Ⅰ)第134页
     ·沙三中亚段第Ⅲ期(Es3z-Ⅲ)第134-135页
     ·沙三中亚段第Ⅱ期(Es3z-Ⅱ)第135页
     ·沙三中亚段第Ⅰ期(Es3z-Ⅰ)第135-136页
   ·沉积特征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第136-146页
     ·砾石组分对储层的控制第136-141页
     ·砾岩结构对储层的控制第141页
     ·砾岩成因对储层的控制第141-143页
     ·砾岩相带对储层的控制第143-146页
第6章 结论第146-148页
致谢第148-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63页
附录第163-164页
 1. 作者简介第163页
 2. 科研经历第163页
 3. 发表论文第163-164页
 4. 获奖情况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煤储层气体运移特征和CO2-ECBM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沁南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效应及气井产能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