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我国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绪论第13-27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3-19页
  (一) 分析中国目前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变化第13-14页
  (二) 分析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第14-16页
  (三) 对如何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出建议第16-17页
  (四) 从党的建设方面论述当前意识形态的建设第17-18页
  (五) 以政治模式为基础分析中国意识形态的变迁第18-19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9-24页
  (一) 目的和手段矛盾论第19-21页
  (二) 倾向模式论第21-23页
  (三) 现代化模式论第23-24页
 三、本文的方法论和内容安排第24-27页
  (一) 本文的方法论第24-25页
  (二) 本文的内容安排第25-27页
第一章 意识形态的内涵第27-44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第27-33页
  (一) 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第27-28页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涵义第28-33页
 二、列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第33-36页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第33-35页
  (二) 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第35-36页
 三、意识形态建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第36-44页
  (一) 意识形态建设的地位第37-39页
  (二) 意识形态建设的作用第39-44页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教训第44-65页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征第44-51页
  (一) “强国家,弱社会”的社会结构特征第44-49页
  (二) 公有制、计划经济下的意识形态功能第49-51页
 二、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第51-59页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第54-55页
  (二) 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第55-56页
  (三) 正确对待中外文化第56-57页
  (四)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第57-58页
  (五) 坚持群众路线重视掌握舆论方向第58-59页
 三、毛泽东在意识形态建设上的失误第59-65页
  (一) 过分夸大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第59-61页
  (二) 扩大了意识形态领域内阶级斗争的范围第61-62页
  (三) 没有正确的思想路线作指导第62-63页
  (四) 没有批判性地吸收其它优秀的社会意识第63-65页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发展第65-98页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特征的变化第65-70页
  (一)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选择第65-68页
  (二) 中国社会特征的主要变化第68-70页
 二、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想第70-78页
  (一) 四项基本原则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思想第70-72页
  (二) 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第72-74页
  (三) 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第74-76页
  (四) 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第76-78页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第78-87页
  (一) 意识形态建设指导思想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第78-80页
  (二) 培育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第80-82页
  (三)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第82-85页
  (四) 建设先进文化第85-87页
 四、十六大以来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第87-98页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第88-94页
  (二) 提出文化建设新任务第94-98页
第四章 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问题第98-116页
 一、社会阶层多元化及其对意识形态建设提出的新问题第98-103页
  (一) 社会阶层的多元化第98-101页
  (二) 社会阶层多元化对意识形态建设提出的新问题第101-103页
 二、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其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第103-109页
  (一) 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第103-107页
  (二)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意识形态建设构成的挑战第107-109页
 三、社会文化多元化及其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第109-112页
  (一) 社会文化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特征第110-111页
  (二) 社会文化多元化对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第111-112页
 四、意识形态建设在全球化、网络化中的新境遇第112-116页
  (一) 国际环境的全球化及网络化第112-113页
  (二) 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全球化网络化的新境遇第113-116页
第五章 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第116-136页
 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意识形态建设第116-123页
  (一) 明确意识形态的科学定位第116-117页
  (二) 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个开放的体系第117-119页
  (三) 重视现实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第119-121页
  (四) 以发展绩效证明意识形态的合法性第121-123页
 二、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第123-131页
  (一) 注重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协调第124-126页
  (二) 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第126-128页
  (三) 注重意识形态的继承和创新第128-131页
 三、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第131-136页
  (一) 党始终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第131-133页
  (二) 队伍建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保障第133-136页
第六章 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考第136-159页
 一、坚持和改进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第136-144页
  (一) 以人民的利益为宗旨第136-137页
  (二) 强调社会公正平等的观念第137-139页
  (三) 完善思想道德体系的建构第139-141页
  (四) 完善主流文化建设第141-144页
 二、进一步发挥意识形态建设的功能第144-149页
  (一) 充分发挥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的功能第144-145页
  (二)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功能第145-147页
  (三) 增强意识形态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能力第147-149页
 三、探索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第149-159页
  (一) 意识形态建设要主动回应现实的变化第150-151页
  (二) 注重执政绩效的提高第151-153页
  (三) 提高意识形态与政策的协调性第153-156页
  (四) 在国际环境中争取话语权力第156-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6页
后记第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特惠贸易制度研究
下一篇:利用水稻选择导入系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