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论文

1949-1952年中国社会救助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绪论第12-30页
 一、问题的缘起第12-13页
 二、核心概念的厘定与解释第13-18页
 三、相关研究的回顾、评述与本专题的研究目标第18-24页
 四、研究框架、路径与方法第24-27页
 五、本文的基本结构与重点、难点第27-30页
第一章 1949-1952 年中国弱势群体概况及特征第30-54页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灾民面临的生存危机第30-37页
  一、1949-1952 年的自然灾害第30-32页
  二、灾民面临的生存危机第32-37页
 第二节 严重的失业现象和失业群体的生活与心理问题第37-41页
  一、1949-1952 年中国的失业现象第37-39页
  二、失业群体的生活与心理问题第39-41页
 第三节 近代中国遗留的社会问题与妓女、乞丐等群体的生活困境第41-49页
  一、娼妓的渊源与悲惨遭遇第41-45页
  二、乞丐现象及其游堕生涯第45-48页
  三、生理性弱势群体的生活困境第48-49页
 第四节 弱势群体的特征第49-53页
  一、相对于当时其他群体而言的特征第49-50页
  二、与其他时期相比,1949—1952 年中国弱势群体的特点与影响第50-53页
 小结第53-54页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弱势群体及社会救助诸问题的认识第54-81页
 第一节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的历史考察第54-62页
  一、党的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第55-57页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第57-59页
  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第59-62页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第62-76页
  一、关于弱势群体成因的思想第62-66页
  二、对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工作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第66-69页
  三、对社会救助内涵与外延的认识第69-72页
  四、对社会救助中主、客体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认识第72-76页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所体现的原则第76-79页
  一、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原则第77页
  二、政府与社会协同联动原则第77-78页
  三、积极救助原则第78-79页
 小结第79-81页
第三章 社会救助制度第81-133页
 第一节 社会救助制度的确立第81-89页
  一、各类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制度确立过程第82-86页
  二、对社会救助制度确立原因及其特点的评析第86-89页
 第二节 社会救助制度结构第89-108页
  一、社会救助目标系统第89-91页
  二、社会救助规则系统第91-98页
  三、社会救助组织系统第98-103页
  四、社会救助设备系统第103-108页
 第三节 社会救助制度运行中的管理与动员第108-130页
  一、资金的筹集与发放第108-115页
  二、对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管理第115-120页
  三、社会救助中的社会动员第120-130页
 小结第130-133页
第四章 政府救助第133-200页
 第一节 灾民救助实践——以河北省为例第133-152页
  一、救灾的背景第134-137页
  二、救助工作的开启与发展过程第137-140页
  三、具体做法及其得失第140-148页
  四、救助绩效与特点第148-152页
 第二节 失业者的救助——以北京市为例第152-165页
  一、救助工作的演进第153-156页
  二、具体做法第156-161页
  三、救助绩效第161-165页
 第三节 妓女群体的救助——以北京市为个案第165-174页
  一、管制妓院,遏制娼业第166-167页
  二、封闭妓院,断然禁娼第167-169页
  三、教育、救助妓女第169-173页
  四、娼妓问题成功解决的原因第173-174页
 第四节 乞丐群体的改造与救助——以北京市为例第174-183页
  一、强制收容方针的实施第174-177页
  二、收容所内的教育和改造第177-181页
  三、乞丐们的去向和救助绩效第181-182页
  四、乞丐救助与妓女救助之异同第182-183页
 第五节 生理性弱势群体的救助第183-192页
  一、对无家可归、无依无靠及无生活来源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救助第183-189页
  二、孤儿、弃婴等特殊儿童的救助第189-192页
 小结第192-200页
第五章 民间社会互助第200-234页
 第一节 家庭的互助保障第200-207页
  一、家庭依然是育儿养老的主要责任者第201-202页
  二、家庭互助保障观念和方式的变化第202-207页
 第二节 慈善团体的慈善事业第207-220页
  一、历史的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慈善团体第208-211页
  二、慈善团体的走向与慈善事业的开展第211-216页
  三、慈善事业的特点及其式微的原因第216-220页
 第三节 国家主导下的民间互助共济第220-229页
  一、节约与募捐第220-224页
  二、自由借贷第224-227页
  三、互助合作生产第227-229页
 小结第229-234页
结束语第234-253页
参考文献第253-262页
后记第262页

论文共2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IAV疫苗株gp90基因的多克隆构成和体内进化与免疫保护的相关性
下一篇:美国反补贴立法与实践的新发展及中国应对--以美国对华“铜版纸反补贴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