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一、贪污罪主体之历史演变与理论纷争 | 第8-15页 |
(一) 贪污罪主体之历史演变 | 第8-13页 |
(二) 贪污罪主体之理论纷争 | 第13-15页 |
1.职能论 | 第13-14页 |
2.身份论 | 第14页 |
3.公务论 | 第14-15页 |
二、"纯正"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 | 第15-19页 |
(一) "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 第15-16页 |
(二) "国家机关"与"国家机构" | 第16-19页 |
三、"准国家工作人员"范围的界定 | 第19-27页 |
(一)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 第19-25页 |
1.国有公司 | 第19-23页 |
2.国有事业单位 | 第23-24页 |
3.人民团体 | 第24-25页 |
(二)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 第25-26页 |
(三) 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 第26-27页 |
四、特殊贪污罪主体的认定 | 第27-35页 |
(一) 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 第27-31页 |
1.受委托人员的法律定位 | 第27页 |
2.委托 | 第27-31页 |
(二) 国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和国有保险公司委派到非国有保险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 | 第31-35页 |
五、共犯问题 | 第35-39页 |
(一) 将非国家工作人员作为贪污罪的共犯,有悖宪法原则 | 第35-36页 |
(二) 贪污罪主体的身份特征,决定了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成为贪污罪的共犯 | 第36-37页 |
1.贪污罪犯罪主体身份的特殊性 | 第36页 |
2.贪污罪犯罪主体身份的法定性 | 第36-37页 |
3.贪污罪主体行为与其职务的关联性 | 第37页 |
(三) 法律缺陷、亟待完善 | 第37-39页 |
1.修订刑法第382条第三款,按照不同主体分别定罪 | 第37页 |
2.建立司法解释审查制度,杜绝越权解释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