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单制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6-5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6-20页 |
| ·文献综述 | 第20-34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0-26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6-34页 |
| ·基本概念与理论假设 | 第34-40页 |
| ·基本概念 | 第34-37页 |
| ·理论假设 | 第37-40页 |
| ·创新点、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40-49页 |
| ·创新点 | 第40-45页 |
| ·研究方法 | 第45-47页 |
| ·结构安排 | 第47-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2章 高等教育凭单制的概念基础 | 第50-72页 |
| ·高等教育凭单制的内涵与特征 | 第50-58页 |
| ·教育凭单制的历史渊源 | 第50-52页 |
| ·高等教育凭单制的内涵 | 第52-54页 |
| ·高等教育凭单制的特征 | 第54-58页 |
| ·高等教育凭单制的模型范式 | 第58-64页 |
| ·教育凭单制度模型的发展轨线 | 第58-63页 |
| ·高等教育凭单制的基本范式 | 第63-64页 |
| ·高等教育凭单制的动力因素 | 第64-68页 |
| ·财政危机动力 | 第64-65页 |
| ·经济发展动力 | 第65页 |
| ·行政转型动力 | 第65-66页 |
| ·商业利益动力 | 第66页 |
| ·平民主义动力 | 第66-67页 |
| ·信息技术动力 | 第67-68页 |
| ·高等教育凭单制的理论依据 | 第68-71页 |
| ·政府失败理论 | 第68-69页 |
| ·市场失灵理论 | 第69页 |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69-70页 |
| ·服务的安排和生产理论 | 第70-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第3章 高等教育凭单制的运行机理 | 第72-98页 |
| ·高等教育凭单制的运作流程 | 第73-81页 |
| ·设计与动员 | 第73-76页 |
| ·执行与实施 | 第76-78页 |
| ·监测与评估 | 第78-81页 |
| ·高等教育凭单制的运行优势 | 第81-90页 |
| ·竞争理念 | 第81-82页 |
| ·伙伴理念 | 第82-83页 |
| ·多元理念 | 第83-84页 |
| ·灵活理念 | 第84-86页 |
| ·人本理念 | 第86-90页 |
| ·高等教育凭单制的运行风险 | 第90-97页 |
| ·公益性风险 | 第90-92页 |
| ·技术风险 | 第92-94页 |
| ·管理风险 | 第94-97页 |
| ·小结 | 第97-98页 |
| 第4章 中外高等教育凭单制的应用实践 | 第98-136页 |
| ·国外高等教育凭单制应用实践 | 第98-121页 |
| ·美国 | 第98-112页 |
| ·荷兰 | 第112-118页 |
| ·澳大利亚 | 第118-121页 |
| ·我国高等教育凭单制应用实践 | 第121-127页 |
| ·背景 | 第121-123页 |
| ·内容 | 第123-124页 |
| ·评价 | 第124-127页 |
| ·中外高等教育凭单制应用的差异比较 | 第127-134页 |
| ·传统文化差异 | 第128-130页 |
| ·决策程序差异 | 第130页 |
| ·政策合法性差异 | 第130-132页 |
| ·适用范围差异 | 第132-134页 |
| ·小结 | 第134-136页 |
| 第5章 我国高等教育凭单制的可行性 | 第136-148页 |
| ·我国高等教育凭单制应用的必要性 | 第136-140页 |
| ·改善拨款模式 | 第136-138页 |
| ·转型教育行政 | 第138-139页 |
| ·整合教育资源 | 第139-140页 |
| ·我国高等教育凭单制应用的条件 | 第140-143页 |
| ·思想基础 | 第141页 |
| ·市场保障 | 第141-142页 |
| ·法治保障 | 第142页 |
| ·实践空间 | 第142-143页 |
| ·我国高等教育凭单制应用的阻力 | 第143-147页 |
| ·路径依赖过强 | 第143-144页 |
| ·操作难度较大 | 第144-145页 |
| ·利益集团反对 | 第145-146页 |
| ·理论研究滞后 | 第146-147页 |
| ·小结 | 第147-148页 |
| 第6章 我国高等教育凭单制应用的制度设计 | 第148-181页 |
| ·我国高等教育凭单制应用的方案设计 | 第148-157页 |
| ·方案目标与依据 | 第148-149页 |
| ·学生资格与高校认证 | 第149-152页 |
| ·资助标准、发放与兑换方式 | 第152-155页 |
| ·经费来源与预期收益 | 第155-156页 |
| ·考核与监督 | 第156-157页 |
| ·我国高等教育凭单制应用中的政府职能 | 第157-164页 |
| ·促进治道转型 | 第157-160页 |
| ·完善法律体系 | 第160-162页 |
| ·建立信贷体系 | 第162-164页 |
| ·我国高等教育凭单制应用中的大学抉择 | 第164-170页 |
| ·公立高校改制 | 第164-167页 |
| ·完全学分制改革 | 第167-170页 |
| ·我国高等教育凭单制应用中的公民参与 | 第170-179页 |
| ·彰显公民权利 | 第170-174页 |
| ·拓宽参与途径 | 第174-177页 |
| ·发展中介组织 | 第177-179页 |
| ·小结 | 第179-181页 |
| 结束语 | 第181-1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6-203页 |
| 后记 | 第203-206页 |
| 附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