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改进与完善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 ·相关研究动态 | 第9-10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第2章 经济适用房制度的理论概述 | 第12-16页 |
| ·经济适用房的概念 | 第12页 |
| ·经济适用房的特点 | 第12-13页 |
| ·经济实用性 | 第12页 |
| ·社会保障性 | 第12-13页 |
| ·供应对象的确定性 | 第13页 |
| ·准商品性 | 第13页 |
| ·建立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意义 | 第13-14页 |
| ·建立经济适用房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 ·效率与公平理论 | 第14页 |
| ·共同富裕理论 | 第14-16页 |
| 第3章 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23页 |
| ·历史沿革 | 第16-17页 |
| ·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发展现状 | 第17-23页 |
| ·经济适用房制度取得的成就 | 第17-18页 |
| ·经济适用房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 ·户型偏大,建设标准失控 | 第18页 |
| ·住宅设计不合理 | 第18-19页 |
| ·开发建设总量不足 | 第19页 |
| ·购买对象失控 | 第19页 |
| ·价格偏高 | 第19页 |
| ·产权不清晰 | 第19-20页 |
| ·开发和销售不规范 | 第20页 |
|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0-23页 |
| ·住房体制还不成熟 | 第20页 |
| ·政策落实不到位 | 第20页 |
| ·政府的调控、监督成本较高,效率低下 | 第20-21页 |
| ·相关配套措施非常滞后 | 第21-22页 |
| ·主体利益不一致,无法充分实现社会保障功能 | 第22-23页 |
| 第4章 部分国家(地区)住房保障制度的经验及启示 | 第23-29页 |
| ·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23-24页 |
| ·香港的“公屋”制度 | 第24页 |
| ·英国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24-25页 |
| ·日本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25-26页 |
| ·德国的“福利住宅”制度 | 第26-27页 |
| ·对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建设的启示 | 第27-29页 |
| ·建立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 | 第27页 |
| ·政府是住房保障的主体 | 第27页 |
| ·大力发展住房金融 | 第27-28页 |
| ·住房保障的动态性 | 第28-29页 |
| 第5章 完善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的若干思考 | 第29-36页 |
| ·完善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29页 |
| ·坚持从国情出发的原则 | 第29页 |
| ·社会公平的原则 | 第29页 |
| ·对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再认识 | 第29-32页 |
| ·明确经济适用房的性质—社会保障房 | 第29-30页 |
| ·明确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模式—政府主导 | 第30页 |
| ·明确经济适用房的产权所属—有限产权 | 第30-32页 |
| ·创新补贴方式,体现地区差异 | 第32页 |
| ·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 第32-36页 |
| ·经济适用房保障对象的界定 | 第32-34页 |
| ·经济适用房建设资金的筹集 | 第34页 |
| ·经济适用房价格的确定 | 第34-36页 |
| 第6章 完善我国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36-40页 |
| ·转变居民的住房消费观念 | 第36页 |
| ·提高规划设计和建筑质量,控制建设标准 | 第36页 |
| ·合理控制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规模 | 第36-37页 |
| ·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 第37页 |
| ·合理确定经济适用房的价格 | 第37-38页 |
| ·严格退出机制 | 第38页 |
| ·加强监管 | 第38-39页 |
| ·加强法制建设 | 第39页 |
| ·积极发展住房金融 | 第39-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