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马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插图索引 | 第9-10页 |
| 附表索引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检测木马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1-13页 |
| ·本课题的学术特点和创新点 | 第13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 第2章 木马相关知识以及PE文件介绍 | 第15-23页 |
| ·木马相关知识 | 第15-19页 |
| ·木马的定义及产生 | 第15页 |
| ·木马的分类 | 第15-16页 |
| ·木马的原理及特征 | 第16-18页 |
| ·木马的危害 | 第18页 |
| ·小结 | 第18-19页 |
| ·PE文件的介绍 | 第19-23页 |
| ·PE格式文件整体结构介绍 | 第19-21页 |
| ·PE格式文件重要域介绍 | 第21-23页 |
| 第3章 人工免疫系统 | 第23-34页 |
| ·生物免疫系统概述 | 第23页 |
| ·生物免疫系统的组成 | 第23-24页 |
| ·核心概念 | 第24-25页 |
| ·基本的免疫系统机制 | 第25-28页 |
| ·免疫应答机制 | 第25页 |
| ·抗原识别机制 | 第25-26页 |
| ·抗体指令系统多样性机制 | 第26页 |
| ·阴性/阳性选择机制 | 第26-27页 |
| ·克隆选择机制 | 第27页 |
| ·免疫记忆机制 | 第27-28页 |
| ·自体耐受机制 | 第28页 |
| ·生物免疫系统的主要特点 | 第28-30页 |
| ·耐受性 | 第28-29页 |
| ·学习与认知 | 第29页 |
| ·分布性 | 第29页 |
| ·鲁棒性和适应性 | 第29页 |
| ·多样性 | 第29-30页 |
| ·自平衡性 | 第30页 |
| ·自组织性 | 第30页 |
| ·人工免疫系统模型 | 第30-33页 |
| ·ARTIS免疫模型 | 第30-32页 |
| ·J.Kim提出的免疫模型 | 第32页 |
| ·Forrest,Hofmeyr题出的免疫模型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4章 基于人工免疫机制的木马检测模型及其应用 | 第34-49页 |
| ·工作流程 | 第34页 |
| ·模型设计及试验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34-47页 |
| ·待检测文件信息提取的实现 | 第34-38页 |
| ·木马检测模块的实现 | 第38-46页 |
| ·基本定义 | 第39-40页 |
| ·检测器的进化及生命周期 | 第40-42页 |
| ·木马检测模块的具体实现 | 第42-46页 |
| ·输出模块 | 第46-47页 |
| ·试验结果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 附录B 部分程序代码 | 第56-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