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8页 |
| ·白蜡属树木的简介 | 第8-9页 |
| ·水曲柳 | 第8页 |
| ·绒毛白蜡 | 第8-9页 |
| ·林木的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 | 第9-11页 |
| ·高压静电场生物效应 | 第11-12页 |
| ·白蜡属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 第12-15页 |
| ·白蜡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白蜡属植物的再生途径 | 第13-15页 |
| ·植物耐盐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第15页 |
| ·离子过量 | 第15页 |
| ·离子亏缺 | 第15-16页 |
| ·活性氧伤害 | 第16页 |
| ·光合下降、能耗增加 | 第16页 |
| ·耐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6页 |
| ·耐盐引起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16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6-18页 |
| 2 水曲柳和绒毛白蜡种间杂交和杂种种子性状分析 | 第18-2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 ·杂交种来源 | 第18页 |
| ·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 | 第18页 |
| ·杂交 | 第18-19页 |
| ·杂交种性状的统计分析 | 第1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6页 |
| ·不同杂交组合间坐果率的差异 | 第19-22页 |
| ·杂交种子的性状比较分析 | 第22-26页 |
| ·讨论 | 第26页 |
| ·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的作用 | 第26页 |
| ·杂交种子的性状评价 | 第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3 绒毛白蜡成熟胚和茎段培养繁殖体系的建立 | 第27-3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7-30页 |
| ·绒毛白蜡种源的来源 | 第27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27页 |
| ·方法 | 第27-28页 |
| ·绒毛白蜡的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28-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 ·绒毛白蜡胚的萌发 | 第30页 |
| ·子叶节(或新梢)腋芽的诱导 | 第30-31页 |
| ·茎段外植体的繁殖 | 第31-33页 |
| ·绒毛白蜡生根的诱导 | 第33-34页 |
| ·讨论 | 第34页 |
| ·培养基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4 水曲柳×绒毛白蜡杂交胚培养繁殖体系的建立 | 第35-4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 ·杂交胚的来源 | 第35页 |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 ·杂种胚的萌发 | 第36-37页 |
| ·杂种胚的腋芽繁殖 | 第37页 |
| ·杂种胚的愈伤组织繁殖 | 第37-39页 |
| ·杂种胚的生根培养 | 第39页 |
| ·讨论 | 第39-40页 |
| ·培养基 | 第39-40页 |
| ·激素 | 第40页 |
| ·杂种胚的快繁 | 第40页 |
| ·本章小节 | 第40-41页 |
| 5 水曲柳×绒毛白蜡杂交种耐盐性状评价 | 第41-45页 |
| ·试验方法 | 第41页 |
| ·盐处理半致死浓度的选择 | 第41页 |
| ·F1试管苗耐盐能力的评价 | 第41页 |
| ·绒毛白蜡和F1耐盐的比较以及F1代优良品种的初步选择 | 第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 ·水曲柳×绒毛白蜡杂种胚半致死NaCl浓度的测定 | 第41-42页 |
| ·杂种F1代试管苗NaCl半致死浓度下的生长情况 | 第42页 |
| ·F1杂种胚NaCl半致死浓度下的生长量测定 | 第42-43页 |
| ·讨论 | 第43-44页 |
| ·盐胁迫下各树种离体胚愈伤组织的生长比较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附录 | 第50-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