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序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性义源流 | 第10-21页 |
第一节 性字本义考辨 | 第10-12页 |
一、先秦“性”字考辨 | 第10-11页 |
二、甲骨文中的“性”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孟子之前典籍中的“性” | 第12-21页 |
一、《诗经》中的“性” | 第12-13页 |
二、《尚书》中的“性” | 第13-14页 |
三、《左传》中的“性” | 第14-15页 |
四、《国语》中的“性” | 第15-16页 |
五、《论语》中的“性” | 第16-21页 |
第二章 孟子的性善论 | 第21-46页 |
第一节 孟子哲学中的“性” | 第21-26页 |
第二节 性善论的基本内涵 | 第26-41页 |
第三节 孟子与告子关于人性的论辩 | 第41-46页 |
一、“生之谓性”之辩 | 第41-42页 |
二、“性犹湍水”之辩 | 第42-43页 |
三、“仁内义外”之辩 | 第43-44页 |
四、“以人性为仁义”之辩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性善论在内圣外王方面的发用 | 第46-67页 |
第一节 尽心、尽性、知天——性善论在内圣方面的发用 | 第46-58页 |
第二节 仁政——性善论在外王方面的发用 | 第58-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