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前言 | 第9-27页 |
·阿维链霉菌简介 | 第9-10页 |
·阿维菌素的生物合成 | 第10-16页 |
·同位素标记前体的掺入 | 第12页 |
·阿维菌素聚酮体的生物合成 | 第12-13页 |
·起始糖苷配基的修饰 | 第13-14页 |
·齐墩果糖的生物合成和连接 | 第14-16页 |
·阿维菌素的衍生物 | 第16-20页 |
·依维菌素 | 第16-17页 |
·多拉菌素 | 第17-18页 |
·埃玛菌素和埃伯利诺菌素 | 第18-19页 |
·塞拉菌素 | 第19页 |
·米尔贝霉素和尼玛霉素 | 第19-20页 |
·阿维菌素代谢调控的研究 | 第20-22页 |
·途径特异性调控 | 第20-21页 |
·多效调控 | 第21-22页 |
·全局调控 | 第22页 |
·菌种选育策略 | 第22-26页 |
·诱变育种 | 第23页 |
·基因重排育种 | 第23页 |
·基因组重排技术 | 第23-26页 |
·本课题研究的立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材料 | 第27-32页 |
·菌株 | 第27页 |
·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27-32页 |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27-28页 |
·主要试验设备 | 第28-29页 |
·培养基和缓冲液配方 | 第29-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5页 |
·链霉菌培养及菌种保藏 | 第32-33页 |
·大肠杆菌质粒的DNA小量提取 | 第33页 |
·大肠杆菌和链霉菌质粒DNA的少量快速提取及检测 | 第33页 |
·E.coli的Ca~(2+)法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33-34页 |
·质粒从大肠杆菌向链霉菌的两亲本接合转移 | 第34-35页 |
·原生质体制备,再生与融合 | 第35-36页 |
·原生质体制备 | 第35页 |
·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35页 |
·原生质体的计数方法 | 第35页 |
·原生质体再生率的计算 | 第35-36页 |
·原生质体融合与再生 | 第36页 |
·原生质体融合率的计算 | 第36页 |
·紫外诱变时间的确定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57页 |
·正调控基因对阿维菌素工业生产菌株的产量的影响 | 第37-43页 |
·正调控基因通过结合转移法导入阿维链霉菌 | 第37页 |
·导入正调控基因的阿维链霉菌发酵试验 | 第37-40页 |
·导入26号正调控基因的阿维链霉菌菌株的单孢分离 | 第40-42页 |
·选育高产菌株的稳定性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基因重排法选育结果 | 第43-47页 |
·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因素 | 第43-47页 |
·菌丝培养时间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 第43页 |
·甘氨酸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 第43-44页 |
·溶菌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 第44-45页 |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 第45页 |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 | 第45-46页 |
·PEG相对分子量对融合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PEG1000浓度对融合率的影响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页 |
·基因组重排方法 | 第47-56页 |
·融合效率的测定 | 第48页 |
·Z1与OLM两菌株连续五轮融合 | 第48-50页 |
·四菌株基因组重排 | 第50-52页 |
·连续五轮基因组重排试验数据分析 | 第52页 |
·诱变处理方法 | 第52-56页 |
·紫外诱变处理 | 第52-54页 |
·第三轮和第四轮融合试验数据分析 | 第54-55页 |
·重排高产菌株的稳定性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运用基因组重排技术筛选高产菌株 | 第56-57页 |
·连续原生质体融合 | 第56页 |
·基因组重排选育高产菌株 | 第56-57页 |
4 讨论 | 第57-58页 |
5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6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