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宦光篆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7-10页 |
| 第一章 赵宧光篆书与明代书坛 | 第10-15页 |
| (一) 明代的两种文化思潮 | 第10-13页 |
| (二) 明代篆书发展的大势与赵宧光篆书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赵宧光篆书形成原因 | 第15-28页 |
| (一) “吴门书派”的影响 | 第15-18页 |
| 1、印章对其篆书的促进 | 第15-16页 |
| 2、“吴门书家”对其篆书的影响 | 第16-18页 |
| (二) 精通文字学 | 第18-19页 |
| (三) 沉迷金石学 | 第19-21页 |
| (四) 书学观念的影响 | 第21-26页 |
| 1、以篆为本 | 第21-24页 |
| 2、诸体相融 | 第24-26页 |
| (五) 寒山的隐居生活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赵宧光篆书的风格特征 | 第28-37页 |
| (一) “草篆”概念辨析 | 第28-30页 |
| (二) 赵宧光篆书的风格特征 | 第30-37页 |
| 1、锋芒直露的用笔 | 第30-32页 |
| 2、不拘一格的体态 | 第32-33页 |
| 3、变化出新的用墨 | 第33-34页 |
| 4、率性写意的气息与挺健奇崛的气势 | 第34-35页 |
| 5、破体与取法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赵宧光篆书对后世的影响 | 第37-40页 |
| (一) 对明代印坛的影响 | 第37页 |
| (二) 对傅山的影响 | 第37-40页 |
| 余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附录一 | 第44-58页 |
| 附录二 | 第58-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