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联接及联接零件论文--链联接、紧配合(过盈配合)联接论文

过盈联接摩擦系数的理论及试验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1 绪论第12-20页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文献综述第13-17页
   ·课题来源第17页
   ·本文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第17-19页
   ·本章小结第19-20页
2 摩擦理论综述及摩擦机理分析第20-30页
   ·摩擦学的定义和领域第20-21页
   ·摩擦的分类及摩擦系数的影响因素第21-23页
   ·接触状态下的摩擦学原理概述第23-29页
     ·经典摩擦定律第23-24页
     ·一般摩擦理论第24-26页
     ·弹性接触理论及经典接触模型第26-29页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 基于接触模型的过盈联接特性数值研究第30-68页
   ·过盈联接摩擦系数求解模型的构建第30-34页
     ·求解模型的构建原理第30-31页
     ·求解模型的计算方法分析及选定第31-32页
     ·求解模型的解析表达形式第32-34页
   ·影响过盈联接特性的主要因素分析及研究第34-43页
     ·有限元模型及影响因素的参数范围设定第35-38页
     ·过盈量对接触应力的影响分析第38-39页
     ·锥度对接触应力的影响分析第39-41页
     ·表面粗糙度对接触应力的影响分析第41-43页
     ·过盈联接特性影响因素的分析结论第43页
   ·基于扭转模型的过盈联接特性数值研究第43-59页
     ·过盈联接扭转模型的分析及建立第43-47页
     ·标准过盈联接有限元计算及分析第47-53页
     ·标准过盈联接摩擦特性结果分析第53-55页
     ·非标过盈联接有限元计算及分析第55-56页
     ·非标过盈联接摩擦特性结果分析第56-57页
     ·过盈联接的“凸体”特性分析第57-59页
   ·基于曲面接触模型的过盈体积的研究第59-67页
     ·曲面重建的方法及过程第59-63页
     ·基于曲面模型的过盈体积计算及分析第63-64页
     ·过盈体积的修正方法和收敛性验证第64-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
4 过盈联接特性的试验研究第68-123页
   ·试验方案设计及测量数据分析第68-73页
     ·试验原理概述第68页
     ·试件的等效设计第68-69页
     ·影响摩擦系数的因素分析第69-72页
     ·试验研究的不确定度分析第72-73页
   ·正交试验设计第73-80页
     ·正交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73-74页
     ·正交表的设计第74-78页
     ·轴与套的结构尺寸设计第78-80页
   ·过盈联接试件表面轮廓特性参数的获得第80-100页
     ·试件粗糙度的测量第80-84页
     ·试件表面轮廓点坐标的测量第84-88页
     ·圆锥尺寸测量的相关研究和数据采集模型第88-89页
     ·自适应策略的圆锥拟合模型第89-91页
     ·初始值的多步拟合过程及分析第91-98页
     ·试件的装配第98-100页
   ·过盈联接特性试验系统及强度分析第100-109页
     ·ND-3000扭转试验机及其标定第100-103页
     ·大量程试验台的需求分析和工作原理第103-104页
     ·大量程试验台的详细设计和改进第104-106页
     ·联接试件结合面塑性变形校核第106页
     ·联接试件的结构强度校核第106-109页
   ·测量试验数据及求解摩擦系数第109-113页
     ·最大承载扭矩的估算第109-110页
     ·小扭矩试验测量第110-111页
     ·大扭矩试验测量第111-112页
     ·基于试验测量结果计算摩擦系数第112-113页
   ·基于正交试验表的数据分析第113-122页
     ·试验结果的初步分析第113-115页
     ·正交试验表的重构第115-117页
     ·正交试验结果的分析与处理第117-121页
     ·实际工况下摩擦系的参考值第121-122页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结论与展望第123-126页
 结论第123-124页
 展望第124-125页
 创新点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承担课题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螺吡喃类多重响应性聚合物的合成及自组装研究
下一篇:铜催化的重氮乙酰胺分子内反应的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