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环形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及控制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概述第12-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0页
     ·超长结构的温度应力研究第14-16页
     ·超长结构的裂缝控制研究第16-17页
     ·超长结构的预应力研究第17-18页
     ·设置后浇带及其他控制温度应力方法的研究第18-19页
     ·混凝土时随特性的研究第19-20页
     ·总结第20页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20-21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1-22页
第二章 温度应力的有限元理论第22-32页
   ·引言第22页
   ·弹性温度应力理论第22-25页
   ·温度应力有限元计算方法第25-28页
   ·有限元计算软件第28-30页
   ·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混凝土结构的温度作用与时随特性第32-46页
   ·引言第32页
   ·混凝土结构的温度作用第32-33页
     ·环境温度的组成第32页
     ·温度变化周期第32-33页
     ·结构自身温差取值第33页
   ·混凝土的时随特性第33-44页
     ·混凝土的应变构成第34页
     ·混凝土的徐变第34-40页
     ·混凝土的收缩第40-42页
     ·混凝土的应力松弛第42-44页
   ·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环形超长结构温度应力有限元模型分析第46-58页
   ·引言第46页
   ·环形超长结构的有限元分析第46-48页
     ·环形超长结构有限元模型第46-47页
     ·有限元模型的温度应力计算结果第47-48页
   ·环形结构温度应力影响因素分析第48-53页
     ·结构曲率半径的影响第49页
     ·环带宽度的影响第49-51页
     ·结构约束的影响第51页
     ·结构层数的影响第51-53页
   ·环形超长结构与矩形超长结构温度应力的对比分析第53-56页
   ·小结第56-58页
第五章 环形超长结构各种温度应力控制措施的研究第58-72页
   ·引言第58页
   ·预应力第58-64页
     ·预应力技术概述第58页
     ·预应力在有限元软件中的实现第58-59页
     ·径向预应力和环向预应力的比较第59-61页
     ·环向预应力效应研究第61-63页
     ·环形超长结构和矩形超长结构预应力效应的比较分析第63-64页
   ·后浇带第64-68页
     ·后浇带概述第64页
     ·设置后浇带对环形超长结构温度应力的影响第64-67页
     ·环形超长结构与矩形超长结构设置后浇带的效果分析第67-68页
   ·后浇带与预应力的相互影响第68-69页
   ·其他温度应力控制措施及各种温控措施效果比较第69-70页
   ·小结第70-72页
第六章 淮北体育场现场监测与有限元分析第72-112页
   ·引言第72页
   ·工程概况第72-75页
     ·工程简介第72-74页
     ·主体结构施工概述第74-75页
     ·预应力与后浇带施工概述第75页
   ·监测方案第75-78页
     ·测试目的第75页
     ·测试工具及测试内容第75-77页
     ·测试方法第77-78页
   ·监测数据整理分析第78-85页
     ·温度数据整理分析第79-82页
     ·应变数据整理分析第82-85页
   ·淮北体育场有限元模型第85-87页
     ·模型参数第85-86页
     ·实际测点在模型中的分布第86-87页
   ·整体计算模型温降分析第87-94页
     ·温度荷载取值第88-91页
     ·计算分析第91-94页
   ·考虑施工阶段及温控措施的温度应力第94-99页
     ·温度荷载取值第95-96页
     ·考虑分块施工及设置后浇带的温度应力第96-98页
     ·预应力作用第98-99页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长期监测数据对比分析第99-109页
     ·概述第99-100页
     ·工况一下监测数据与理论数据的对比第100-103页
     ·工况二下监测数据与理论数据的对比第103-106页
     ·监测数据及监测误差分析第106-109页
   ·小结第109-112页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第112-116页
   ·结论第112-114页
   ·展望第114-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0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究成果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IMO系统的移动终端单元天线设计
下一篇:频率步进穿墙雷达系统设计及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