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机器辅助技术论文

汽车纵梁加强梁模具CAD/CAE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概述第14页
   ·汽车覆盖件及其成形特点第14-15页
     ·覆盖件的含义第14-15页
     ·汽车覆盖件及其成形特点第15页
   ·逆向工程概论第15-17页
     ·逆向工程(RE)的含义第15-16页
     ·逆向工程的发展状况第16-17页
     ·逆向工程在覆盖件制造中的应用第17页
   ·CAE技术在覆盖件制造中的运用第17-20页
     ·CAE技术的含义第17-18页
     ·CAE技术运用于覆盖件制造的意义第18页
     ·板料数值模拟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状况第18-20页
   ·课题研究内容第20-22页
     ·课题的来源第20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0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0-22页
第二章 对纵梁加强梁的逆向造型第22-32页
   ·逆向工程中零件点云的获取第22-23页
     ·测量技术在逆向工程中的运用第22页
     ·ATOS激光扫描测量系统简介第22-23页
     ·本课题所采用的逆向工具及方法第23页
   ·逆向工程造型关键技术第23-31页
     ·扫描点云的前处理第23-24页
     ·关键点的提取第24-27页
     ·骨架曲线的搭建第27-29页
     ·零件曲面的创建第29-30页
     ·基于UG的纵梁加强梁曲面重构第30-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板材成形有限元理论及算法第32-40页
   ·板料数值模拟技术中的有限元关键技术第32-33页
     ·板料成形问题向有限元问题的转化第32页
     ·求解格式第32-33页
   ·基于增量法的动力显示算法第33-35页
     ·弹塑性的本构关系第33-34页
     ·动力显示格式算法第34-35页
   ·板壳成形单元模型第35-37页
     ·BT壳单元的算法第35-36页
     ·沙漏控制第36-37页
   ·板材冲压成形中接触问题的处理第37-39页
     ·接触点的搜寻第37-38页
     ·接触力的计算第38页
     ·接触摩擦力的计算模型第38-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对零件原生产工艺的模拟验证第40-47页
   ·落料工序的模拟及实物验证第40-41页
   ·一次拉延工序的模拟及实物验证第41-43页
   ·二次拉延工序的模拟第43-44页
   ·模拟结果与实冲零件的对比第44-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加强梁覆盖件的数值模拟第47-59页
   ·新工艺的特点及意义第47页
   ·材料的本构模型第47-49页
     ·Hill屈服准则第47-48页
     ·Barlat屈服准则第48-49页
   ·毛坯形状的确定第49-50页
   ·有限元模型第50-57页
     ·有限元网格模型的建立第50-52页
     ·冲压方向和速度的处理第52-53页
     ·压边力的计算第53-54页
     ·拉延筋处理第54-57页
   ·摩擦的处理第57页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六章 正交分析法确定带突缘的拉延工艺参数第59-72页
   ·正交分析法第59-61页
     ·试验设计概述第59页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第59页
     ·正交试验法原理解释第59-60页
     ·极差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第60-61页
   ·正交分析法中各工艺参数的分析第61-67页
     ·压边力第61-62页
     ·凸凹模的间隙第62-63页
     ·凹模圆角第63-64页
     ·拉延筋阻力的影响第64-67页
   ·确定工艺参数最优解第67-70页
     ·依据正交分析表选出最优组合第67-69页
     ·最优组合的模拟结果第69-70页
   ·切边第70-71页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国时期安徽的农业改革--以生产技术为中心的考察
下一篇:基于小波分析的矩特征和神经网络在车牌字符识别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