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5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电力市场概述 | 第11-14页 |
| ·电力市场的基本模型 | 第14-16页 |
| ·国内外开放用户参与市场竞争的现状 | 第16-21页 |
| ·国外开放用户的情况 | 第16-19页 |
| ·国内用电市场开放情况 | 第19-2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论文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 第22-23页 |
|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开放用户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分析 | 第25-43页 |
| ·开放用户参与市场竞争的意义 | 第25-29页 |
| ·开放用户参与市场竞争的背景 | 第29-30页 |
| ·大用户直购电的基本方式 | 第30-33页 |
| ·经过电网转运的直购方式 | 第30页 |
| ·专线直购电方式 | 第30-31页 |
| ·两种直购方式的比较 | 第31-33页 |
| ·大用户直购电的合同模式 | 第33-35页 |
| ·发电厂-用户直购电模式 | 第33-35页 |
| ·大用户直接进入市场购电模式 | 第35页 |
| ·大用户直购电的利益格局与原则 | 第35-37页 |
| ·利益受损的主体 | 第36页 |
| ·获益的主体 | 第36-37页 |
| ·开展大用户直购电的制约因素 | 第37-39页 |
| ·开展大用户直购电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 第39-40页 |
| ·零售竞争的基本理论 | 第40-43页 |
| 第三章 用电市场竞争模式的研究 | 第43-64页 |
| ·概述 | 第43页 |
| ·基于统一竞价的大用户直购电模型 | 第43-52页 |
| ·发电厂的优先级 | 第44页 |
| ·用户的优先级 | 第44-45页 |
| ·交易计划的确定方法 | 第45-46页 |
| ·算例分析 | 第46-48页 |
| ·交易计划的可行性校验与执行 | 第48-50页 |
| ·适应性分析 | 第50-52页 |
| ·基于两部制电价的竞价模式 | 第52-63页 |
| ·基于两部制电价的竞价模式相关理论 | 第52-53页 |
| ·基于效用比较的电力大用户优先级评价 | 第53-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四章 开放用户参与竞价的其他形式 | 第64-77页 |
| ·期货的基本概念 | 第64-65页 |
| ·电力期货交易的主要形式 | 第65-67页 |
| ·期货交易的保证金制度 | 第65-66页 |
| ·电力期货交易的组织与市场成员 | 第66页 |
| ·电力期货的标准化 | 第66-67页 |
| ·电力期货的交易模式 | 第67-69页 |
| ·电力期货交易的特殊问题 | 第69-70页 |
| ·负荷预测方法研究 | 第70-74页 |
| ·联合数据挖掘技术 | 第70-71页 |
| ·日负荷联合数据挖掘技术的设计 | 第71-73页 |
| ·优选组合预测模型 | 第73-74页 |
| ·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 第74页 |
| ·可中断负荷参与市场竞争的意义 | 第74-76页 |
| ·可中断负荷交易模型 | 第76-77页 |
| 第五章 开放用户参与市场的配套改革的研究 | 第77-87页 |
| ·概述 | 第77页 |
| ·输配分开的意义 | 第77-79页 |
| ·打破单一购电的局面 | 第78页 |
| ·有利于激励输电、配电企业提高效率 | 第78-79页 |
| ·输配分开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9-82页 |
| ·我国与英国的对比分析 | 第79-80页 |
| ·输配电网络划分的分析 | 第80-81页 |
| ·输配分开与管理、监管成本问题 | 第81-82页 |
| ·电力普遍服务的含义 | 第82-83页 |
| ·电力普遍服务的特点 | 第83-85页 |
| ·开放用户与电力普遍服务的配套改革 | 第85-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六章 开放用电市场竞争的电网安全运营分析 | 第87-93页 |
| ·概述 | 第87页 |
| ·开放用户参与市场竞争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影响 | 第87页 |
| ·开放用户参与市场竞争中的输电阻塞问题 | 第87-88页 |
| ·开放用户参与市场竞争对电网经济运行的影响 | 第88页 |
| ·开放用户参与电力市场竞争对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88-89页 |
| ·在开放用户参与竞争市场中合理进行输电阻塞管理的建议 | 第89-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1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102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