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 ·天然气高温催化燃烧技术的背景与意义 | 第16页 |
| ·甲烷催化燃烧催化剂体系 | 第16-21页 |
| ·贵金属催化剂 | 第16-18页 |
| ·钙钛矿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18-19页 |
| ·六铝酸盐催化剂 | 第19-21页 |
| ·六铝酸盐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21-22页 |
| ·反相微乳液 | 第22-25页 |
| ·微乳液作为纳米反应器的原理 | 第23页 |
| ·影响纳米粒子尺寸的因素 | 第23-24页 |
| ·微乳液制备六铝酸盐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5页 |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32页 |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6-27页 |
| ·实验药品 | 第26页 |
|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7-28页 |
|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催化剂的过程图 | 第27页 |
| ·催化剂的反相微乳液法制备 | 第27-28页 |
|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28-29页 |
| ·反应装置图 | 第28页 |
| ·活性评价 | 第28-29页 |
|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29-32页 |
| ·X射线衍射(XRD)测试 | 第29页 |
| ·比表面积(BET)测定 | 第29页 |
| ·扫描电镜(SEM)测试 | 第29-30页 |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制备条件的考察 | 第32-42页 |
| ·反相微乳液的制备条件 | 第32-34页 |
| ·反相微乳液体系的选择 | 第32-33页 |
| ·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相的最佳配比 | 第33-34页 |
| ·反应物溶液浓度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34-37页 |
| ·反应物溶液浓度对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外观变化的影响 | 第34页 |
| ·不同反应物溶液浓度下所得六铝酸盐的表征 | 第34-35页 |
| ·不同反应物溶液浓度下所得六铝酸盐的活性研究 | 第35-36页 |
| ·不同反应物溶液浓度所得催化剂的SEM图 | 第36-37页 |
|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37-39页 |
|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晶相的影响 | 第37页 |
|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表面的影响 | 第38-39页 |
|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不同焙烧温度焙烧所得催化剂的物相分析 | 第39-40页 |
| ·不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金属掺杂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42-62页 |
| ·B位单取代对LaBAl_(11)O_(19)催化剂的影响 | 第42-52页 |
| ·不同单金属取代的La-六铝酸盐催化剂的结构 | 第42-43页 |
| ·不同单金属取代的六铝酸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 第43页 |
| ·不同单金属取代的六铝酸镧催化剂的甲烷催化燃烧活性 | 第43-44页 |
| ·Fe、Mn单金属取代的六铝酸镧催化剂的表面分析 | 第44-47页 |
| ·LaMn_xAl_(12-x)O_(19)催化剂 | 第47-52页 |
| ·B位双取代LaMnMAl_(10)O_(19)系列催化剂 | 第52-59页 |
| ·LaMnMAl_(10)O_(19)催化剂的结构 | 第52-53页 |
| ·LaMnMAl_(10)O_(19)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 第53页 |
| ·LaMnMAl_(10)O_(19)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 第53-54页 |
| ·LaMnFeAl_(10)O_(19)催化剂 | 第54-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 第五章 La_(1-y)Sr_yM_xAl_(12-x)O_(19)型催化剂 | 第62-78页 |
| ·La_(0.5)A_(0.5)MnAl_(11)O_(19)催化剂 | 第62-64页 |
| ·La_(0.5)A_(0.5)MnAl_(11)O_(19)催化剂的结构 | 第62-63页 |
| ·La_(0.5)A_(0.5)MnAl_(11)O_(19)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 第63页 |
|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63-64页 |
| ·La_(1-y)Sr_yMnAl_(11)O_(19)催化剂 | 第64-67页 |
| ·La_(1-y)Sr_yMnAl_(11)O_(19)催化剂的结构 | 第65页 |
| ·La_(1-y)Sr_yMnAl_(11)O_(19)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 第65-66页 |
| ·La_(1-y)Sr_yMnAl_(11)O_(19)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66-67页 |
| ·La_(0.5)Sr_(0.5)BAl_(11)O_(19)催化剂 | 第67-76页 |
| ·La_(0.5)Sr_(0.5)BAl_(11)O_(19)催化剂的结构 | 第68-69页 |
| ·La_(0.5)Sr_(0.5)BAl_(11)O_(19)催化剂的比表面 | 第69页 |
| ·La_(0.5)Sr_(0.5)BAl_(11)O_(19)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 第69-70页 |
| ·La_(0.5)Sr_(0.5)MnAl_(11)O_(19)催化剂 | 第70-73页 |
| ·La_(0.5)Sr_(0.5)Mn_xAl_(11-x)O_(19)催化剂 | 第73-75页 |
| ·Sr_(0.5)La_(0.5)FeMnAl_(10)O_(19)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 第75-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6页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6-87页 |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