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引言 | 第15-19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9-37页 |
第一节 中医古代文献对胃脘痛的阐释 | 第19-21页 |
第二节 传统中医对胃溃疡的理论概括 | 第21-22页 |
一、胃溃疡的病因病机 | 第21-22页 |
二、胃溃疡的治疗原则 | 第22页 |
第三节 胃粘膜损伤的中西医研究近况 | 第22-33页 |
1. 病因病机 | 第23页 |
2. 西医治疗 | 第23-25页 |
3. 中医药治疗 | 第25-28页 |
4. 其它疗法 | 第28-30页 |
5. 实验研究 | 第30-33页 |
第四节 文献研究小结 | 第33页 |
第五节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3-37页 |
一、立题依据 | 第33-36页 |
1、健脾益气是中医药治疗胃粘膜损伤的主要治则 | 第33-34页 |
2、影响胃溃疡修复质量的因素 | 第34页 |
3、线粒体与脾的相关性 | 第34-35页 |
4、线粒体DNA修复系统相关酶的研究现状 | 第35-36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6页 |
三、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37-57页 |
第一节 临床观察部分 | 第37-50页 |
1. 病例选择标准 | 第37-45页 |
2. 实验结果 | 第45-48页 |
3. 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在线粒体DNA修复酶方面的分析 | 第48页 |
·在胃痛评分方面的分析 | 第48-49页 |
·在脾虚症状方面的分析 | 第49页 |
·在临床疗效方面的分析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动物实验部分 | 第50-57页 |
1. 实验方法 | 第50-53页 |
2. 实验结果 | 第53-55页 |
3. 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在改善胃痛方面的分析 | 第55页 |
·在改善脾虚证候方面的分析 | 第55-56页 |
·在溃疡愈合质量方面的分析 | 第56页 |
·在作用机制方面的分析 | 第56-57页 |
第三章 结语 | 第57-85页 |
第一节 理论探讨 | 第57-83页 |
一、古代医家对胃溃疡的理论认识 | 第57-58页 |
二、胃溃疡的发病机制和修复因素 | 第58页 |
三、中药治疗溃疡病的机理研究 | 第58-60页 |
1、中药对胃液pH值、胃液总酸度、血清胃泌素的影响 | 第58-59页 |
2、中药对溃疡病人胃粘膜Hp感染的影响 | 第59页 |
3、中药对粘膜PGE_2、PGI_2、TXA_2的影响 | 第59页 |
4、中药对免疫球蛋白、D-木糖排泄率的影响 | 第59页 |
5、中药对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的影响 | 第59-60页 |
四、目前“脾虚”本质研究涉及的主要方面 | 第60-63页 |
五、脾主运化与细胞线粒体相关性的再探析 | 第63-65页 |
1、脾主运化与细胞线粒体的相关性 | 第63-64页 |
2、脾与线粒体相关的现代研究 | 第64-65页 |
六、创立健中愈疡片的理论依据 | 第65-78页 |
1、方义 | 第65-66页 |
2、单药研究 | 第66-78页 |
七、指标选择依据 | 第78-83页 |
1、线粒体DNA修复系统相关酶 | 第78-80页 |
2、大鼠体重、悬吊时间测定及扭动次数测定 | 第80页 |
3、胃溃疡愈合质量——大鼠胃溃疡指数及胃粘膜微循环测定 | 第80-82页 |
4、胃痛分级评分、脾虚症状分级及疗效判定 | 第82页 |
5、对照组药物的设立及意义 | 第82-83页 |
第二节 结论及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8页 |
附录 | 第98-101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