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引言 | 第11页 |
·110kV变电站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发展 | 第11-12页 |
·SF6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GIS技术的应用前景 | 第12页 |
·计算机技术在变电站设计中的作用 | 第12-13页 |
·本文所做的工作与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第2章 奥林变电站建设的目的和必要性 | 第14-19页 |
·变电站建设的目的 | 第14页 |
·该地区电网现状及负荷预测 | 第14-17页 |
·电网现状 | 第14-16页 |
·负荷预测 | 第16页 |
·负荷平衡 | 第16-17页 |
·建设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保证地区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 第17-18页 |
·保证大庆油田生产管理指挥中心安全用电 | 第18页 |
·保证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奥林变电站设计规模 | 第19-23页 |
·主要工程内容 | 第19页 |
·设计范围 | 第19页 |
·设计分界点 | 第19-20页 |
·系统接入方式 | 第20-21页 |
·变电站电源接入及负荷引出情况 | 第20-21页 |
·通信系统接入方式 | 第21页 |
·给排水管网接入情况 | 第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4章 奥林变电站设计方案 | 第23-48页 |
·站址选择 | 第23页 |
·电气总平面布置 | 第23-24页 |
·总平面布置 | 第23-24页 |
·主变及配电装置形式 | 第24页 |
·电气主接线 | 第24-26页 |
·110kV配电装置 | 第24页 |
·35kV配电装置 | 第24-25页 |
·6kV配电装置 | 第25页 |
·并联电容器装置 | 第25页 |
·中性点接地方式 | 第25-26页 |
·采暖变 | 第26页 |
·电抗器 | 第26页 |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型 | 第26-32页 |
·短路电流计算的作用及博超软件的功能 | 第26-28页 |
·奥林变短路电流计算结果 | 第28页 |
·主要设备选型 | 第28-32页 |
·电气二次 | 第32-37页 |
·变电站微机监控及综合自动化系统 | 第32页 |
·主控室设备室布置 | 第32-33页 |
·远方监控终端 | 第33-35页 |
·二次回路参数 | 第35页 |
·防误操作闭锁 | 第35页 |
·站内计量 | 第35-36页 |
·继电保护 | 第36页 |
·自动装置 | 第36-37页 |
·交流所用电及直流系统 | 第37-38页 |
·交流所用电系统及低压配电 | 第37页 |
·直流系统 | 第37-38页 |
·防雷与接地 | 第38-39页 |
·防雷及过电压保护 | 第38-39页 |
·接地 | 第39页 |
·电缆敷设 | 第39-40页 |
·变电站通信 | 第40-41页 |
·油田电网专用通道的接入 | 第40页 |
·通信外线的接入 | 第40-41页 |
·土建部分 | 第41-45页 |
·概述 | 第41页 |
·基本参数 | 第41-42页 |
·建筑材料 | 第42页 |
·站区布置 | 第42页 |
·建筑设计 | 第42-43页 |
·结构部分 | 第43页 |
·各部构造 | 第43-44页 |
·内外装修 | 第44-45页 |
·结构设计软件的应用 | 第45页 |
·公用及其他辅助专业 | 第45-46页 |
·给排水部分 | 第45-46页 |
·采暖通风部分 | 第46页 |
·防火篇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健康安全和环境 | 第48-51页 |
·环境与绿化 | 第48-49页 |
·污染物防治措施 | 第48页 |
·噪声 | 第48页 |
·绿化 | 第48-49页 |
·劳动安全卫生 | 第49-50页 |
·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场所 | 第49页 |
·安全措施 | 第49-50页 |
·采光与照明 | 第50页 |
·卫生设施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