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4-18页 |
·选题背景 | 第1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 | 第18-24页 |
·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 | 第18-19页 |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19-22页 |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 第19-20页 |
·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 第20-21页 |
·芝加哥学派的进一步发展 | 第21-22页 |
·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 第22-24页 |
·可竞争市场理论 | 第22-23页 |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3页 |
·博弈论的运用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山西焦化产业的现状分析 | 第24-34页 |
·焦化产业的介绍 | 第24-25页 |
·焦化产业的含义 | 第24页 |
·中国的总体焦炭消费状况 | 第24-25页 |
·山西省焦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山西省焦化产业的发展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 | 第25页 |
·山西焦化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 | 第25-26页 |
·山西省焦化产业的发展优势分析 | 第26页 |
·资源优势 | 第26页 |
·区位优势 | 第26页 |
·成本优势 | 第26页 |
·规模优势 | 第26页 |
·山西省焦炭在全国的比重和地位 | 第26-29页 |
·2005-2009年山西省焦炭产量 | 第26-27页 |
·山西省焦炭2005-2009年外调量 | 第27页 |
·山西省焦炭2005-2009年的出口量 | 第27-28页 |
·山西省是中国冶金焦和铸造焦的生产供应基地 | 第28-29页 |
·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焦炭发展情况 | 第29-32页 |
·美国 | 第29-30页 |
·日本 | 第30-31页 |
·中国 | 第31-32页 |
·山西省焦炭行业面临的困境 | 第32-34页 |
·由于高关税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山西焦炭市场在严重萎缩 | 第32页 |
·上游炼焦煤价格攀升,焦化企业成本增加 | 第32页 |
·下游钢铁企业的减产限产,挤压了焦化企业的生存空间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山西省焦化产业的SCP分析 | 第34-48页 |
·山西省焦化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 第34-38页 |
·市场结构的含义及其类型 | 第34页 |
·市场集中度分析 | 第34-35页 |
·进入和退出壁垒分析 | 第35-36页 |
·市场需求分析 | 第36-38页 |
·山西焦化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 第38-44页 |
·定价行为分析 | 第38-42页 |
·兼并重组行为分析 | 第42-44页 |
·山西焦化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 第44-48页 |
·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 第44-45页 |
·供给能力分析 | 第45-48页 |
第五章 山西焦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8-52页 |
·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产能严重过剩 | 第48页 |
·产业布局不合理且产业集中度不高 | 第48-49页 |
·工艺装备水平低且清洁生产技术落后 | 第49-50页 |
·产业链短且产品结构单一 | 第50页 |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和环境污染严重 | 第50-52页 |
第六章 山西省焦化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2-58页 |
·政府层面 | 第52-53页 |
·严格按照《焦化行业准入条件》,推进焦化行业科学发展 | 第52页 |
·做好焦化行业的总量控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 第52-53页 |
·优化调整产业布局,促进焦化产业优化升级 | 第53页 |
·行业层面 | 第53-55页 |
·建立焦化行业市场信息化建设 | 第53页 |
·积极发挥焦炭期货的价格指导作用 | 第53-54页 |
·充分发挥山西焦化行业协会的作用 | 第54页 |
·增强焦化行业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 第54-55页 |
·培养焦化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 | 第55页 |
·企业层面 | 第55-58页 |
·推进焦化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 第55页 |
·推进焦化企业节能减排,走循环经济之路 | 第55-56页 |
·努力推进焦化行业技术升级 | 第56-5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6-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