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6页 |
·固体表面润湿理论 | 第16-20页 |
·Young 方程 | 第16-18页 |
·Wenzel 方程 | 第18-19页 |
·Cassie 方程 | 第19页 |
·Cassie 模型和 Wenzel 模型关系 | 第19-20页 |
·金属疏水表面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铝和铝氧化物 | 第21-22页 |
·铜和铜氧化物 | 第22-24页 |
·其它金属和金属氧化物 | 第24-25页 |
·金属表面疏水研究特点 | 第25页 |
·高能疏水表面制备方法 | 第25-29页 |
·刻蚀法 | 第26-27页 |
·电化学沉积法 | 第27-28页 |
·自组装法 | 第28页 |
·氧化法 | 第28-29页 |
·其它方法 | 第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2章 试验方法 | 第31-45页 |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金属材料 | 第31-32页 |
·荷叶 | 第32页 |
·阳极氧化电解液 | 第32页 |
·电化学沉积液 | 第32页 |
·其它材料 | 第32页 |
·试样制备方法 | 第32-43页 |
·荷叶试样制备 | 第32-33页 |
·非光滑形态表面制备 | 第33页 |
·刻蚀试验 | 第33-34页 |
·硬质阳极氧化试验 | 第34-42页 |
·试样的制备 | 第42-43页 |
·样品表征 | 第43页 |
·表面物相和成分分析 | 第43页 |
·微观形貌分析 | 第43页 |
·微观结构分析 | 第43页 |
·润湿性能测试 | 第43-44页 |
·试验研究技术路线 | 第44-45页 |
第3章 荷叶表面疏水特性及其仿生建模 | 第45-59页 |
·引言 | 第45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55页 |
·荷叶表面形态特征 | 第45-47页 |
·荷叶表面微观组织结构 | 第47-49页 |
·荷叶表面化学成分 | 第49-52页 |
·荷叶表面润湿性能 | 第52-53页 |
·荷叶表面疏水差异分析 | 第53-55页 |
·仿生耦合疏水模型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阳极氧化-分子自组装法制备铝合金仿生耦合疏水表面 | 第59-77页 |
·引言 | 第59页 |
·多孔硬质阳极氧化膜的生成机理 | 第59-62页 |
·硬质阳极氧化反应过程 | 第60页 |
·硬质阳极氧化膜的生成过程 | 第60-62页 |
·仿生表面疏水特性与分析 | 第62-72页 |
·铝合金表面自然氧化膜疏水特性 | 第62-63页 |
·铝合金表面自然氧化膜特征 | 第63页 |
·铝合金阳极氧化膜疏水特性 | 第63-64页 |
·铝合金阳极氧化膜疏水特性分析 | 第64-72页 |
·阳极氧化膜低能化处理 | 第72-75页 |
·十八烷基硫醇疏水化机理 | 第72-74页 |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疏水特性 | 第74-75页 |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疏水特性分析 | 第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5章 碱刻蚀-阳极氧化法制备铝合金仿生耦合疏水表面 | 第77-95页 |
·引言 | 第77页 |
·刻蚀法及其制备疏水特性表面的应用 | 第77-78页 |
·刻蚀法制备疏水表面特性与分析 | 第78-82页 |
·刻蚀表面的疏水特性 | 第78页 |
·刻蚀表面的疏水特性分析 | 第78-82页 |
·刻蚀-阳极氧化法制备仿生耦合疏水表面特性与分析 | 第82-93页 |
·仿生耦合表面疏水特性 | 第82-84页 |
·仿生耦合表面粘附特性 | 第84-85页 |
·仿生耦合表面特征分析 | 第85-91页 |
·仿生耦合表面疏水特性讨论 | 第91页 |
·仿生耦合表面成分分析 | 第9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6章 电沉积-氧化法制备铜仿生耦合疏水表面 | 第95-107页 |
·引言 | 第95-96页 |
·电沉积法及其制备疏水表面的应用 | 第96页 |
·电沉积-氧化法制备仿生耦合疏水表面特性与分析 | 第96-106页 |
·仿生耦合表面疏水特性 | 第96-99页 |
·仿生耦合表面疏水特性分析 | 第99-102页 |
·仿生耦合表面粘附特性与分析 | 第102-103页 |
·仿生耦合表面的仿生特性 | 第103-104页 |
·仿生耦合表面成分分析 | 第104-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7-111页 |
·课题工作总结 | 第107-10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09页 |
·研究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9页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