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缩略语表 | 第15-17页 |
第1章 猪流感病毒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7-35页 |
·前言 | 第17-21页 |
·猪流感的流行病学概况 | 第17-18页 |
·SIV基本特征 | 第18-21页 |
·自然宿主和试验宿主 | 第18-19页 |
·增殖特性 | 第19页 |
·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 第19-20页 |
·理化性质 | 第20页 |
·血凝特性 | 第20页 |
·抗原性 | 第20-21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材料 | 第21-22页 |
·病料与病毒 | 第21页 |
·酶类 | 第21页 |
·标准阳性血清 | 第21-22页 |
·细胞和试验动物 | 第22页 |
·红细胞 | 第22页 |
·血凝试验(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相关试剂 | 第22页 |
·细胞培养基 | 第22页 |
·方法 | 第22-27页 |
·病料的处理 | 第22-23页 |
·鸡胚增殖 | 第23页 |
·红细胞的制备 | 第23页 |
·红细胞凝集(HA)试验 | 第23页 |
·红细胞凝集抑制(HI)试验 | 第23-24页 |
·SIV HA和NA基因的鉴定 | 第24-25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4页 |
·病毒RNA的提取 | 第24页 |
·病毒cDNA的合成 | 第24页 |
·病毒HA和NA基因的扩增 | 第24-25页 |
·SIV的命名 | 第25页 |
·SIV分离株的有限稀释克隆 | 第25页 |
·SIV分离株病毒液的增殖 | 第25页 |
·病毒红细胞凝集谱的测定 | 第25页 |
·SIV血凝素热稳定试验 | 第25-26页 |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试验 | 第26页 |
·感染一个病毒最小致死量的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试验 | 第26页 |
·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_(50))试验 | 第26页 |
·小鼠半数致死量(MLD_(50))试验 | 第26页 |
·SIV病毒株对小鼠的感染试验 | 第26-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SIV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 第27页 |
·SIV的亚型鉴定及命名 | 第27-28页 |
·HI试验鉴定亚型 | 第27页 |
·HA和NA基因序列鉴定SIV亚型 | 第27-28页 |
·SIV的命名 | 第28页 |
·SIV的有限稀释克隆 | 第28页 |
·SIV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28-31页 |
·病毒红细胞凝集谱 | 第28-29页 |
·SIV血凝素热稳定性测定 | 第29页 |
·SIV分离株EID_(50)测定结果 | 第29页 |
·SIV分离株MDT测定结果 | 第29-30页 |
·SIV分离株TCID_(50)测定结果 | 第30页 |
·SIV分离株MLD_(50)测定结果 | 第30页 |
·SIV分离株小鼠感染测定结果 | 第30-31页 |
·讨论 | 第31-34页 |
·SI病原学的调查研究 | 第31-32页 |
·SIV分离株的稀释克隆和纯化 | 第32页 |
·SIV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分析 | 第32-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第2章 猪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克隆、测序和遗传进化研究 | 第35-71页 |
·前言 | 第35-47页 |
·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及功能 | 第35-42页 |
·聚合酶基因 | 第35页 |
·血凝素(HA)基因 | 第35-42页 |
·HA基因的结构 | 第35-37页 |
·HA蛋白的受体 | 第37-38页 |
·HA的裂解 | 第38-39页 |
·核衣壳(NP)基因 | 第39页 |
·神经氨酸酶(NA)基因 | 第39-40页 |
·基质蛋白(M) | 第40-41页 |
·非结构蛋白(NS) | 第41-42页 |
·遗传变异 | 第42-43页 |
·种间传播及分子进化 | 第43-46页 |
·SIV的种间传播 | 第43-44页 |
·SIV的分子进化 | 第44-46页 |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第46-47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4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7-51页 |
·材料 | 第47-48页 |
·病毒株 | 第47页 |
·菌种与载体 | 第47-48页 |
·主要试剂 | 第48页 |
·细菌培养基 | 第48页 |
·质粒抽提相关溶液 | 第48页 |
·方法 | 第48-51页 |
·病毒的增殖 | 第48-49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49页 |
·SIV RNA的提取 | 第49页 |
·病毒cDNA的合成 | 第49页 |
·病毒cDNA的PCR扩增 | 第49-50页 |
·病毒cDNA的克隆 | 第50-51页 |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第50页 |
·连接反应 | 第50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0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50-51页 |
·阳性重组质粒的筛选与鉴定 | 第51页 |
·质粒DNA的小量制备(碱裂解法) | 第51页 |
·重组质粒的鉴定和测序 | 第51页 |
·SIV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 | 第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64页 |
·SIV分离株基因组的RT-PCR扩增 | 第51-52页 |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第52页 |
·基因组的遗传进化分析 | 第52-64页 |
·HA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52-54页 |
·NA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54-56页 |
·NS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56-57页 |
·M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57-60页 |
·NP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60页 |
·PA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60-61页 |
·PB1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61-63页 |
·PB2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63-64页 |
·讨论 | 第64-70页 |
·从鸡胚尿囊液中直接提取病毒基因组RNA | 第64页 |
·SIV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 | 第64-70页 |
·SIV遗传演化的重要性 | 第64-65页 |
·遗传进化树分析软件的选择 | 第65-66页 |
·HA基因核苷酸遗传进化分析 | 第66-68页 |
·NA基因核苷酸遗传进化分析 | 第68-69页 |
·其他基因核苷酸遗传进化分析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第3章 H1亚型猪流感抗体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和在血清流行病学的应用 | 第71-87页 |
·前言 | 第71-72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7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2-80页 |
·材料 | 第72-75页 |
·菌种和质粒 | 第72页 |
·酶和主要试剂 | 第72-73页 |
·血清和酶标抗体 | 第73页 |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相关溶液 | 第73-74页 |
·Western-blot相关溶液 | 第74页 |
·ELISA相关溶液 | 第74-75页 |
·蛋白纯化相关溶液 | 第75页 |
·方法 | 第75-80页 |
·引物设计 | 第75页 |
·HA基因的扩增 | 第75页 |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75-76页 |
·重组表达质粒的诱导表达 | 第76页 |
·SDS-PAGE电泳 | 第76页 |
·Western-blot试验 | 第76-77页 |
·蛋白纯化 | 第77页 |
·抗H1亚型SI兔血清的制备 | 第77-78页 |
·去除猪血清中非特异性抑制因子 | 第78页 |
·H1亚型猪流感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78-79页 |
·间接ELISA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 第78页 |
·间接ELISA具体操作 | 第78页 |
·间接ELISA阴阳血清界限的确立 | 第78-79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79页 |
·分析特异性试验 | 第79页 |
·特异性、敏感性和符合率试验 | 第79页 |
·间接ELISA方法与IDEXX试剂盒的对比试验 | 第79页 |
·间接ELISA方法在血清流行病学的应用 | 第79-80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80-83页 |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 第80页 |
·表达产物的SDS-PAGE和Western-blot结果 | 第80-81页 |
·间接ELISA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81-83页 |
·间接ELISA方法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浓度的确定 | 第81页 |
·间接ELISA方法最佳阴阳界定值的确立 | 第81页 |
·间接ELISA方法重复性试验 | 第81-82页 |
·间接ELISA方法分析特异性试验 | 第82页 |
·间接ELISA方法诊断特异性、敏感性和符合率试验 | 第82页 |
·间接ELISA方法与IDEXX试剂盒比较 | 第82-83页 |
·间接ELISA方法在血清流行病学的应用 | 第83页 |
·讨论 | 第83-86页 |
·HA基因的表达 | 第83-84页 |
·HA蛋白的提取与纯化 | 第84-85页 |
·ELISA方法的建立及在血清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附录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