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 1 藤黄微球菌及其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 ·藤黄微球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10-11页 |
| ·藤黄微球菌的分类 | 第11-12页 |
| ·藤黄微球菌致病性 | 第12-13页 |
| ·致病机理与感染动物模型 | 第13-14页 |
| ·藤黄微球菌的抗药性 | 第14页 |
| 2 环介导等温基因扩增技术及研究概况 | 第14-19页 |
| ·LAMP法的原理 | 第14-16页 |
| ·LAMP的操作步骤 | 第16-17页 |
| ·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结语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猪源藤黄微球菌分离鉴定与病理学观察 | 第19-2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 ·材料 | 第19-20页 |
| ·方法 | 第20-2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 ·临床症状 | 第21页 |
| ·病理解剖学变化 | 第21-22页 |
| ·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22-24页 |
| ·病原学检查 | 第24-27页 |
| 3 讨论 | 第27页 |
| ·病原学鉴定 | 第27页 |
| ·治疗 | 第27页 |
| 4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猪源藤黄微球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第28-3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 ·材料 | 第28-29页 |
| ·方法 | 第29-3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 ·标准株检测实验 | 第31页 |
| ·PCR条件的确立 | 第31-33页 |
| ·PCR特异性试验 | 第33页 |
| ·PCR敏感性试验 | 第33-34页 |
| ·PCR临床检测 | 第34-35页 |
| ·阳性克隆的鉴定与序列分析 | 第35-36页 |
| 3 讨论 | 第36-37页 |
| ·基于细菌16、23SrDNA的基因检测法 | 第36-37页 |
| 4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环媒恒温基因扩增(LAMP)检测藤黄微球菌的研究 | 第38-4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 ·材料 | 第38-39页 |
| ·方法 | 第39-4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 ·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与条件的确立 | 第41-43页 |
| ·LAMP反应体系的确立 | 第43页 |
| ·LAMP特异性试验 | 第43页 |
| ·LAMP敏感性试验 | 第43-44页 |
| ·LAMP样品检测结果 | 第44-45页 |
| 3 讨论 | 第45-48页 |
| ·LAMP快速检测方法 | 第45-46页 |
| ·LAMP法的条件优化 | 第46页 |
| ·LAMP法的灵敏性 | 第46页 |
| ·LAMP法建立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 第46-47页 |
| ·LAMP法的优点 | 第47-48页 |
| 4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rpf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49-60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9-53页 |
| ·材料 | 第49-50页 |
| ·方法 | 第50-5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 ·表达引物的设计 | 第53-54页 |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4-56页 |
| ·rpf-pET32a(+)的原核表达 | 第56-57页 |
| 3 讨论 | 第57-59页 |
| ·rpf基因结构 | 第57-58页 |
| ·RPF因子的原核表达 | 第58页 |
| ·基因信号肽的剔除 | 第58页 |
| ·rpf基因表达的意义 | 第58-59页 |
| 4 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下一步工作设想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 附录 | 第70-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