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第10-11页 |
(四)创新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区域金融中心理论基础 | 第12-25页 |
一、区域金融中心的基本界定 | 第12-14页 |
(一) 金融中心的涵义 | 第12页 |
(二) 区域金融中心的概念及特征 | 第12-13页 |
(三) 国内外区域金融中心的分类 | 第13-14页 |
二、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 第14-16页 |
三、区域金融中心基本构成要素与发展基本条件 | 第16-17页 |
四、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动因 | 第17-21页 |
(一) 自然集聚过程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基础 | 第17-18页 |
(二) 政府推动是现代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原因 | 第18-21页 |
五、解析新加坡金融中心模式 | 第21-25页 |
第二章 构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相关论证 | 第25-39页 |
一、构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现实意义 | 第25-27页 |
(一) 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 第25-26页 |
(二) 有利于促进东北地区金融协调发展 | 第26页 |
(三) 有利于化解东北区域金融风险 | 第26-27页 |
二、构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前置条件 | 第27-29页 |
(一) 较高的行政区位 | 第27页 |
(二) 以经济实力雄厚的中心城市为依托 | 第27-28页 |
(三) 发达的金融市场 | 第28页 |
(四) 先进的基础设施 | 第28页 |
(五) 宽松的政策法律制度 | 第28-29页 |
(六) 一定规模的金融人才 | 第29页 |
三、构建沈阳区域金融中心的实证分析 | 第29-39页 |
(一) 沈阳市的比较优势 | 第29-36页 |
(二) 制约沈阳市成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因素 | 第36-39页 |
第三章 构建沈阳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模式以及推进战略 | 第39-46页 |
一、沈阳区域金融中心目标模式和路径选择 | 第39-40页 |
(一) 沈阳金融中心建设模式选择 | 第39页 |
(二) 沈阳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目标模式 | 第39-40页 |
(三) 沈阳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总体思路 | 第40页 |
二、构建沈阳区域金融中心的推进战略 | 第40-46页 |
(一) 努力完善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微观经济基础 | 第40-42页 |
(二) 充分发挥大连对沈阳构建金融中心的补充作用 | 第42页 |
(三) 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与主导作用,改善东北信用环境 | 第42-44页 |
(四) 实行差别化的区域货币金融政策 | 第44-45页 |
(五)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 第45页 |
(六) 加强金融业务创新,提高金融核心竞争力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