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课题来源 | 第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煤矿局部通风安全监控系统的发展 | 第10-12页 |
·早期单一甲烷监测和就地断电控制的瓦斯遥测系统 | 第10-11页 |
·目前开始装备安全监控系统 | 第11-12页 |
·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发展与应用 | 第12-15页 |
·现场总线与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FCS | 第13页 |
·现场总线与企业网络信息系统 | 第13-14页 |
·CAN 总线的发展与应用 | 第14-15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粗糙集理论在局部通风系统设备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第17-24页 |
·粗糙集理论及应用概论 | 第17-18页 |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故障决策信息系统的建立 | 第18-21页 |
·故障组成分析 | 第18-19页 |
·系统故障决策信息系统的建立 | 第19-21页 |
·属性的约简及故障诊断规则的获取 | 第21-23页 |
·属性的约简 | 第21-22页 |
·决策规则的约简与表达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基于 CAN 总线的煤矿井下风机安全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 | 第24-35页 |
·局部风机通风方法与安全保障技术分析 | 第24-26页 |
·局部通风机通风方法 | 第24页 |
·局部通风机通风安全保障技术 | 第24-26页 |
·监控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第26-29页 |
·监控系统设计基本要求 | 第26-27页 |
·监控对象与监控参数 | 第27-29页 |
·技术基础的选择 | 第29-32页 |
·CAN 总线与 485 总线的比较 | 第29页 |
·CAN 总线通信适配器总体结构方案 | 第29-30页 |
·Access 和 SQL Server 2000 数据库的比较 | 第30页 |
·C/S、B/S 以及 C/S、B/S 混合结构的比较 | 第30-32页 |
·基于 CAN 总线煤矿井下风机监控系统的总体方案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基于 CAN 总线的煤矿井下风机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第35-44页 |
·现场综合监控器 | 第35-37页 |
·现场综合监控器功能模块图 | 第35-36页 |
·现场综合监控器硬件结构 | 第36-37页 |
·USB-CAN 总线适配器 | 第37-43页 |
·USB-CAN 适配器硬件结构原理图 | 第37-38页 |
·CPU 核心控制模块 | 第38-39页 |
·CAN 总线通用通信模块 | 第39-42页 |
·USB 接口通信模块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USB-CAN 总线通信协议的制定 | 第44-59页 |
·CAN 总线通信协议的制定 | 第44-51页 |
·CAN 协议规范 | 第44-46页 |
·CAN 总线通信过程分析 | 第46-47页 |
·CAN 应用层协议 | 第47-51页 |
·USB 通信协议 | 第51-58页 |
·USB 系统的拓补结构 | 第51-52页 |
·USB 数据通信分析 | 第52-56页 |
·USB 通讯协议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基于 CAN 总线煤矿井下风机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第59-77页 |
·现场综合监控器固件程序 | 第59-63页 |
·现场综合监控器主程序 | 第59-60页 |
·人机接口模块程序设计 | 第60-63页 |
·USB-CAN 适配器固件程序 | 第63-68页 |
·USB-CAN 适配器主程序器主程序 | 第63-64页 |
·CAN 总线通用通信模块程序 | 第64-66页 |
·USB 接口通信模块程序 | 第66-68页 |
·上位机软件体系 | 第68-76页 |
·监控系统上位机软件功能需求和功能模块设计 | 第68-69页 |
·系统数据流 | 第69-70页 |
·系统数据库需求分析 | 第70页 |
·数据库逻辑结构的设计 | 第70-72页 |
·应用 ADO 实现数据库的访问 | 第72-73页 |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73-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七章 实验与结论 | 第77-83页 |
·实验设备 | 第77-78页 |
·实验内容与结果分析 | 第78-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