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9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劳动力转移研究概述 | 第12-19页 |
·国外劳动力转移研究的概述 | 第12-15页 |
·国内劳动力转移研究的概述 | 第15-19页 |
第二章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9-23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步骤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基本概念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徐州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23-32页 |
·徐州市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徐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 | 第24-30页 |
·徐州经济发展处于小康至富裕阶段 | 第24-25页 |
·徐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国 | 第25-26页 |
·徐州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省 | 第26-28页 |
·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强于周边 | 第28-30页 |
·徐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徐州市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分析 | 第32-41页 |
·数量庞大 | 第32-33页 |
·增势持续 | 第33-34页 |
·质量偏低 | 第34-36页 |
·受农耕文化的影响深 | 第36页 |
·转移的压力大 | 第36-38页 |
·农村劳动力总量富余的原因 | 第38-41页 |
·农业资源不足 | 第38-39页 |
·就业岗位不足 | 第39-40页 |
·创业能力不足 | 第40页 |
·替代技术进步 | 第40页 |
·职业技能不高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徐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与效果分析 | 第41-55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状况 | 第41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量 | 第41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 第41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变化 | 第41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与特点分析 | 第41-49页 |
·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明显 | 第41-44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范围广 | 第44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高 | 第44页 |
·农村劳动力行业分布宽 | 第44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不断创新 | 第44-49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综合效果分析 | 第49-55页 |
·增加了农民收入 | 第49-51页 |
·提高了农民素质 | 第51页 |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 第51-53页 |
·激活了当地经济 | 第53页 |
·维护了农村稳定 | 第53-55页 |
第六章 徐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5-59页 |
·总量供过于求 | 第55页 |
·素质不适应市场需求 | 第55-56页 |
·转移成本制约 | 第56页 |
·劳动力之间就业竞争 | 第56页 |
·转移的不彻底性 | 第56-57页 |
·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 第57页 |
·权益得不到保障 | 第57-59页 |
第七章 稳妥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 第59-61页 |
·加快工业化进程,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领域 | 第59页 |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转移劳动力素质 | 第59页 |
·搭建平台,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 | 第59-60页 |
·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 | 第60页 |
·强化政策保障,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良好环境 | 第60页 |
·打造劳动力转移品牌,提升"徐农"务工新形象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