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24页 |
缩略词表 | 第24-2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25-28页 |
第2章 Pim-3基因克隆和质粒载体构建及其在真核细胞内的表达和活性研究 | 第28-66页 |
·概述 | 第2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8-53页 |
·实验材料 | 第28-31页 |
·实验动物 | 第28-29页 |
·细胞株和质粒来源 | 第29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9-30页 |
·主要试剂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53页 |
·RT-PCR方法克隆Pim-3 cDNA全长编码序列 | 第31-35页 |
·质粒pEGFP-N2的扩增 | 第35-41页 |
·基因重组技术 | 第41-44页 |
·细胞培养技术 | 第44-48页 |
·原代肝细胞的分离培养技术 | 第48-52页 |
·MTT(即四唑盐比色法)分析 | 第52-53页 |
·流式细胞检查 | 第53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53页 |
·结果 | 第53-63页 |
·总RNA提取样品的纯度与质量 | 第53-54页 |
·大鼠Pim-3基因全长编码cDNA扩增结果 | 第54页 |
·转化菌平板筛选结果 | 第54-55页 |
·重组体质粒pEGFP-N2/Pim-3酶切鉴定结果 | 第55-56页 |
·全自动DNA测序分析结果 | 第56-58页 |
·质粒体外转染肝癌细胞后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 | 第58页 |
·Pim-3基因对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58-60页 |
·Pim-3基因对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第60-61页 |
·原位循环灌注后肝脏形态学的改变 | 第61-62页 |
·原代分离培养肝细胞在基因转染后GFP的表达情况 | 第62页 |
·Pim-3基因对原代培养肝细胞生存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讨论 | 第63-66页 |
第3章 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经鼠尾静脉注射后的器官靶向性研究 | 第66-75页 |
·概述 | 第6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6-69页 |
·实验材料 | 第66-67页 |
·实验动物 | 第66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66-67页 |
·主要试剂 | 第67页 |
·实验方法 | 第67-69页 |
·溶液配制 | 第67页 |
·动物处置 | 第67页 |
·动物分组 | 第67-68页 |
·流体力学注射方法 | 第68页 |
·常规注射方法 | 第68页 |
·标本采集 | 第68页 |
·肝组织固定方法 | 第68-69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69页 |
·结果 | 第69-72页 |
·不同注射方法对血清转氨酶的影响 | 第69-70页 |
·常规尾静脉注射后组织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 | 第70页 |
·流体力学注射后组织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 | 第70-72页 |
·讨论 | 第72-75页 |
第4章 内毒素诱导D-半乳糖胺致敏大鼠急性肝损伤或肝衰竭实验模型的研究 | 第75-96页 |
·概述 | 第75-7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6-84页 |
·实验材料 | 第76-78页 |
·实验动物 | 第76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76-77页 |
·主要试剂 | 第77-78页 |
·实验方法 | 第78-84页 |
·动物饲养 | 第78页 |
·动物实验方法 | 第78-79页 |
·血生化检测 | 第79页 |
·光学显微镜检查 | 第79页 |
·电子显微镜检查 | 第79页 |
·TUNEL分析 | 第79-81页 |
·RT-PCR | 第81-83页 |
·Caspases活性分析方法 | 第83-84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84页 |
·结果 | 第84-93页 |
·药物剂量与动物的生存率的关系 | 第84-85页 |
·血生化检测结果 | 第85页 |
·肝大体形态改变 | 第85-86页 |
·肝组织病理学改变 | 第86-88页 |
·肝细胞凋亡的TUNEL分析结果 | 第88-89页 |
·肝组织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 | 第89-90页 |
·肝组织iNOS mRNA表达情况 | 第90-91页 |
·肝组织p53 mRNA的表达 | 第91-92页 |
·24h处理组大鼠肝组织起始和效应Caspases活性检测结果 | 第92-93页 |
·讨论 | 第93-96页 |
第5章 Pim-3质粒构建体在活体肝组织表达和活性的研究 | 第96-105页 |
·概述 | 第9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6-99页 |
·实验材料 | 第96-97页 |
·实验动物 | 第96页 |
·质粒 | 第96-97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97页 |
·主要试剂 | 第97页 |
·实验方法 | 第97-99页 |
·动物实验方法 | 第97页 |
·肝细胞凋亡诱导方法 | 第97-98页 |
·肝靶向性活体基因转染方法 | 第98页 |
·荧光显微镜检查 | 第98页 |
·RT-PCR | 第98页 |
·细胞凋亡的TUNEL分析 | 第98-99页 |
·Caspase-3活性检测 | 第99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99页 |
·结果 | 第99-102页 |
·报告基因GFP在肝组织的表达 | 第99-100页 |
·大鼠肝组织Pim-3基因的表达 | 第100-101页 |
·大鼠肝组织细胞凋亡的TUNEL分析结果 | 第101-102页 |
·大鼠肝组织Caspase-3活性检测 | 第102页 |
·讨论 | 第102-105页 |
第6章 Pim-3基因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的肝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 第105-132页 |
·概述 | 第105-10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18页 |
·实验材料 | 第106-107页 |
·实验动物 | 第106页 |
·质粒来源 | 第106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06页 |
·主要试剂 | 第106-107页 |
·实验方法 | 第107-118页 |
·动物实验 | 第107-108页 |
·暴发性肝衰竭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108页 |
·肝靶向性活体基因转染方法 | 第108页 |
·血清转氨酶的检测 | 第108页 |
·荧光显微镜检查 | 第108页 |
·细胞凋亡的TUNEL分析 | 第108-109页 |
·Caspase-3活性检测 | 第109页 |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 第109-110页 |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 | 第110-116页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116-118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118页 |
·结果 | 第118-129页 |
·各组大鼠死亡情况 | 第118-119页 |
·血清转氨酶检测结果 | 第119-120页 |
·各组大鼠肝组织GFP表达情况 | 第120页 |
·肝组织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 第120-121页 |
·肝细胞凋亡的TUNEL分析结果 | 第121-122页 |
·肝组织Caspase-3活性分析结果 | 第122-123页 |
·肝组织目的基因Pim-3的表达 | 第123-124页 |
·大鼠肝组织和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 | 第124-126页 |
·肝组织损伤性基因iNOS mRNA的表达 | 第126页 |
·肝组织凋亡诱导基因p53的表达 | 第126-127页 |
·肝组织Bax基因的表达 | 第127-128页 |
·Bcl-2蛋白质表达 | 第128-129页 |
·讨论 | 第129-13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5页 |
·结论 | 第132-133页 |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2页 |
附录A | 第152-161页 |
附录B | 第161-1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81-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