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6-18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关于师生空间距离的研究 | 第11-12页 |
·关于师生心理距离的研究 | 第12-14页 |
·关于师生距离类型的研究 | 第14页 |
·从学科角度对师生距离的研究 | 第14-15页 |
·关于教师与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距离研究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案例分析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中学师生心理距离的理论研究 | 第18-27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页 |
·距离的概念 | 第18页 |
·师生心理距离的概念 | 第18页 |
·师生心理距离的特点 | 第18-20页 |
·敏感性 | 第18-19页 |
·隐蔽性 | 第19页 |
·可变性 | 第19页 |
·延续性 | 第19-20页 |
·师生心理距离的类型划分 | 第20-21页 |
·师生心理距离的构成要素 | 第21-23页 |
·教师 | 第21-22页 |
·学生 | 第22页 |
·情境 | 第22-23页 |
·中学阶段教师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分析 | 第23-24页 |
·中学阶段教师身心特点分析 | 第23页 |
·中学阶段学生身心特点分析 | 第23-24页 |
·师生心理距离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 第24-27页 |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差异要求师生之间存在距离 | 第24-25页 |
·教师的权威性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 第25-27页 |
·师生年龄和认识水平的差距要求师生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 第27页 |
第三章 对师生心理距离远近程度的案例分析 | 第27-35页 |
·师生心理距离过近的案例及分析 | 第27-29页 |
·师生心理距离过近的案例 | 第27-28页 |
·案例分析 | 第28-29页 |
·师生心理距离过远的案例及分析 | 第29-33页 |
·师生心理距离过远的案例 | 第29-30页 |
·案例分析 | 第30-33页 |
·师生心理距离由近及远的案例及其分析 | 第33-35页 |
·师生心理距离由近及远的案例 | 第33页 |
·案例分析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对师生心理距离进行合理性分析 | 第35-41页 |
·从美学角度分析师生心理距离的“度” | 第35-36页 |
·师生之间保持适度距离的含义 | 第36-37页 |
·从教师和学生类型划分的角度分析师生心理距离的合理性 | 第37-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