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缩略语 | 第11-12页 |
| 第一章、绪论 | 第12-17页 |
| ·纳豆和纳豆激酶简介 | 第12-17页 |
| ·纳豆 | 第12页 |
| ·纳豆激酶 | 第12-15页 |
| ·纳豆激酶的生化特性 | 第12-13页 |
| ·纳豆激酶的基因结构 | 第13-14页 |
| ·纳豆激酶的溶栓机理 | 第14页 |
| ·纳豆激酶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 第14-15页 |
| ·本实验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第二章、纳豆激酶基因扩增及克隆 | 第17-3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7-24页 |
| ·材料 | 第17-18页 |
| ·质粒与菌株 | 第17页 |
| ·试剂与工具酶 | 第17页 |
| ·主要仪器 | 第17页 |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17-18页 |
| ·实验方法 | 第18-24页 |
| ·枯草杆菌全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18-19页 |
|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19-21页 |
| ·目的基因克隆 | 第21-22页 |
| ·重组质粒的筛选 | 第22-23页 |
| ·重组质粒的验证 | 第23-24页 |
| ·重组质粒的酶切验证 | 第23-24页 |
| ·重组质粒的PCR验证 | 第24页 |
| ·测序分析 | 第2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4-33页 |
| ·基因扩增 | 第24-26页 |
| ·重组质粒的酶切验证 | 第26-28页 |
| ·重组质粒的构建图谱 | 第26-27页 |
| ·重组质粒的酶切验证 | 第27-28页 |
| ·重组质粒的PCR验证 | 第28-30页 |
| ·重组质粒PMD18-T-nk1的PCR验证 | 第28-29页 |
| ·重组质粒PMD18-T-nk2的PCR验证 | 第29-30页 |
| ·重组质粒的测序分析 | 第30-33页 |
| 第三章、重组表达载体构建 | 第33-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 ·材料 | 第33页 |
| ·菌株与质粒 | 第33页 |
| ·试剂与工具酶 | 第33页 |
|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 ·pET22B-nk1的构建 | 第33-34页 |
| ·pET22B-nk2的构建 | 第34页 |
| ·pGEX-4T-1-nk2的构建 | 第3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4-39页 |
| ·pET22B-nk1的构建图谱 | 第34-35页 |
| ·pET22B-nk1的酶切验证 | 第35页 |
| ·pET22B-nk2的构建图谱 | 第35页 |
| ·pET22B-nk2的酶切验证 | 第35-37页 |
| ·pGEX-4T-1-nk2的构建图谱 | 第37页 |
| ·pGEX-4T-1-nk2的酶切验证 | 第37-39页 |
| 第四章、重组菌的生长曲线、稳定性检测及外源基因的活性表达 | 第39-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 ·主要仪器 | 第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 ·重组菌的生长曲线测定 | 第39页 |
| ·重组菌的稳定性检测 | 第39页 |
| ·外源基因的表达 | 第39-41页 |
| ·诱导培养 | 第39页 |
| ·纤维蛋白平板法检测纤溶活性 | 第39-41页 |
| 方法一:传统单剂量法 | 第40页 |
| 方法二:本实验新改进二剂量法 | 第40-4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1-51页 |
| ·重组菌的生长曲线 | 第41-43页 |
| ·质粒稳定性 | 第43-44页 |
| ·纤溶活性 | 第44-51页 |
| ·单层平板法测定纤溶活性 | 第44-51页 |
| 单剂量法原理及公式推导 | 第45-47页 |
| 二剂量法话计算公式推导 | 第47-51页 |
| 总结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