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31页 |
·冷弯薄壁型钢构件的主要特点 | 第11-13页 |
·冷弯薄壁型钢构件的一般特点 | 第11页 |
·冷弯薄壁型钢构件的新特点 | 第11-13页 |
·畸变屈曲的主要特点 | 第13-14页 |
·畸变屈曲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28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18页 |
·弹性畸变屈曲的解析法求解 | 第18-26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6-27页 |
·畸变屈曲研究目前还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课题背景及来源 | 第28-29页 |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9-30页 |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创新点 | 第30-31页 |
2 高强冷弯薄壁型钢卷边槽钢压杆试验 | 第31-52页 |
·试验目的及内容 | 第31页 |
·试验目的 | 第31页 |
·试验内容 | 第31页 |
·材性试验 | 第31-32页 |
·材性试件 | 第31页 |
·材性试验过程及结果 | 第31-32页 |
·试件设计及初始几何缺陷量测 | 第32-38页 |
·试验试件设计 | 第32-34页 |
·试件初始几何缺陷 | 第34-38页 |
·试验装置及测点布置 | 第38-40页 |
·试验装置 | 第38-39页 |
·测点布置 | 第39-40页 |
·试验过程及破坏特征 | 第40-44页 |
·试验过程及加载制度 | 第40页 |
·试件破坏特征及分析 | 第40-44页 |
·试验数据处理及主要试验结果 | 第44-51页 |
·试验数据处理 | 第44-49页 |
·主要试验结果及简单分析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3 高强冷弯薄壁型钢压杆畸变屈曲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52-75页 |
·概述 | 第52-53页 |
·高强冷弯型钢压杆有限元模型的特点 | 第53-58页 |
·高度几何非线性 | 第53-55页 |
·几何缺陷影响较大 | 第55-57页 |
·高强钢材低延性 | 第57-58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8-61页 |
·单元类型选取 | 第58页 |
·材料本构关系 | 第58-59页 |
·建立几何模型 | 第59页 |
·划分网格 | 第59-60页 |
·边界约束及加载模拟 | 第60-61页 |
·模型的求解及后处理 | 第61-63页 |
·特征值屈曲分析 | 第61-63页 |
·非线性屈曲分析 | 第63页 |
·对结果的后处理 | 第63页 |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63-68页 |
·破坏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63-66页 |
·荷载-压缩位移曲线的对比分析 | 第66-68页 |
·极限承载力的对比分析 | 第68页 |
·压杆畸变屈曲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参数有限元分析 | 第68-73页 |
·翼缘畸变模式对压杆畸变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 第68-70页 |
·初始几何缺陷形状对翼缘畸变模式的影响分析 | 第70-71页 |
·初始几何缺陷大小对压杆畸变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 第71-72页 |
·构件长度对压杆畸变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4 压杆畸变屈曲承载力计算公式分析研究 | 第75-101页 |
·前言 | 第75页 |
·有效宽度法和直接强度法概述及分析 | 第75-86页 |
·有效宽度法概述及分析 | 第75-80页 |
·直接强度法概述及分析 | 第80-86页 |
·压杆畸变屈曲承载力计算方法回顾与分析 | 第86-90页 |
·Desmond计算法 | 第86-87页 |
·Lau和Hancock计算法 | 第87-88页 |
·Kwon和Hancock计算法 | 第88页 |
·Schafer直接强度D公式法 | 第88-89页 |
·Hancock直接强度D+E法 | 第89-90页 |
·Demao Yang和Hancock直接强度D+E修正法 | 第90页 |
·压杆畸变屈曲承载力计算几个相关应力、承载力指标确定 | 第90-93页 |
·引言 | 第90页 |
·弹性屈曲临界应力f_(ol)、f_(od)的确定 | 第90-91页 |
·屈服强度f_y的确定 | 第91-92页 |
·整体屈曲承载力P_(ne)的确定 | 第92-93页 |
·各种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 | 第93-98页 |
·按美国AISI规范的计算与分析比较 | 第93-94页 |
·按Lau、Hancock方法的计算与分析比较 | 第94-95页 |
·按澳洲AS/NZS4600规范的计算与分析比较 | 第95页 |
·按北美NAS2004规范的计算与分析比较 | 第95-96页 |
·按Hancock直接强度D+E法的计算与分析比较 | 第96-97页 |
·按Demao Yang、Hancock直接强度D+E修正法计算与分析比较 | 第97-98页 |
·各种计算方法比较分析及本文建议计算方法 | 第98-99页 |
·各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98页 |
·本文的建议计算方法 | 第98-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5 压杆畸变屈曲发生条件分析研究 | 第101-127页 |
·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 | 第101-102页 |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101页 |
·本章研究思路 | 第101-102页 |
·有限条法求解畸变、局部屈曲弹性临界应力f_(od)、f_(ol) | 第102-109页 |
·概述 | 第102-103页 |
·板条的单元刚度矩阵 | 第103-107页 |
·单元刚度矩阵集成及特征值问题求解 | 第107-108页 |
·具体算例 | 第108-109页 |
·卷边C形截面压杆畸变屈曲发生条件分析研究 | 第109-126页 |
·"畸变区间"及"畸变度"概念的提出 | 第109-110页 |
·畸变区间下限λ_(min)的分析 | 第110-115页 |
·畸变区间上限λ_(max)的分析 | 第115-118页 |
·截面畸变度Δ_λ评价指标Δ_(ld)=f_(ol)-f_(od)分析 | 第118-119页 |
·截面畸变度Δ_λ=0的条件分析 | 第119-121页 |
·截面尺寸、卷边形式及截面加劲对f_(ol)、f_(od)及Δ_(od)=f_(ol)-f_(od)的影响分析 | 第121-126页 |
·算例 | 第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6 截面畸变屈曲临界应力f_(od)实用计算公式分析研究 | 第127-138页 |
·概述 | 第127页 |
·研究f_(od)实用计算公式的方法和思路 | 第127-128页 |
·k_d~f与a/t间函数关系回归与分析 | 第128-130页 |
·k_d~f与h/b间函数关系回归与分析 | 第130-131页 |
·k_d~f简化计算公式确定 | 第131-135页 |
·公式形式的确定 | 第131-132页 |
·公式系数k_1、k_2、k_3、k_4含义分析及回归确定 | 第132-135页 |
·公式的最终表达式 | 第135页 |
·f_(od)实用计算公式的数值检验 | 第135-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138-140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38-139页 |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和建议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