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问题研究--以榆林市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导论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资源型城市概念综述 | 第11-13页 |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30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0-25页 |
·循环经济的提出 | 第20页 |
·循环经济的内涵 | 第20-23页 |
·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 | 第23-2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7页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25-26页 |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 第26-27页 |
·循环经济的“量”、“时”、“空”观 | 第27-28页 |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异同 | 第28-30页 |
3 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 第30-47页 |
·资源型城市的形成 | 第30页 |
·资源型城市的分类 | 第30-32页 |
·按资源种类分类 | 第30-31页 |
·按形成原因分类 | 第31页 |
·按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阶段分类 | 第31-32页 |
·按产业结构分类 | 第32页 |
·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 | 第32-35页 |
·资源依赖性高及产业结构单一 | 第32页 |
·资源性企业对城市发展影响大 | 第32-34页 |
·城市空间结构分散 | 第34页 |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 | 第34-35页 |
·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企业的双重属性 | 第35页 |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 | 第35-39页 |
·资源型城市发展拐点的定义 | 第36页 |
·资源型城市发展拐点的基本属性 | 第36-38页 |
·循环经济渗透于资源型城市发展拐点变化全过程 | 第38-39页 |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 第39-47页 |
·德国鲁尔区 | 第39-41页 |
·法国洛林地区 | 第41-44页 |
·日本九州地区 | 第44-45页 |
·前苏联巴库市 | 第45页 |
·委内瑞拉的卡尔马斯地区 | 第45-46页 |
·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启示 | 第46-47页 |
4 榆林市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 第47-57页 |
·榆林市发展现状 | 第47-49页 |
·矿产资源概况 | 第47-48页 |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48-49页 |
·榆林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9-54页 |
·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49-51页 |
·资源利用效率低 | 第51-52页 |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 第52-54页 |
·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 第54页 |
·榆林市发展道路的选择 | 第54-57页 |
·发展循环经济是愉林市的必然选择 | 第55页 |
·榆林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约束条件分析 | 第55-57页 |
5 榆林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和保障措施 | 第57-69页 |
·榆林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 第57-62页 |
·以神东电力公司为试点实现企业循环 | 第57-58页 |
·以锦界工业园为核心实现产业链循环 | 第58-60页 |
·以榆林市为核心实现晋陕蒙宁经济圈区域循环 | 第60-62页 |
·榆林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 第62-69页 |
·促进观念转变 | 第62-63页 |
·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 | 第63页 |
·健全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 | 第63-65页 |
·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 第65-66页 |
·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管理机制 | 第66-68页 |
·依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 第68-69页 |
6 结论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