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TM的男西服衣身平衡相关因子配伍性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国外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情况 | 第12-13页 |
·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情况 | 第13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基于 MTM的男性躯干立体化识别 | 第15-30页 |
·体型研究历史 | 第15-17页 |
·男体躯干分类的立体化和参数化 | 第17-27页 |
·男性体型特征概述 | 第17页 |
·人体的方位、体型和服装结构 | 第17页 |
·男性躯干结构特征参数 | 第17-27页 |
·男性躯干结构特征参数表 | 第27页 |
·基于 MTM的男性躯干体型立体判别原理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中南地区男子躯干体型立体分类和数字化判别 | 第30-46页 |
·数据的采集 | 第30-32页 |
·样本选择 | 第30页 |
·样本量确定 | 第30-31页 |
·人体尺寸测量项目 | 第31-32页 |
·人体尺寸测量方法 | 第32页 |
·数据的预处理及基本统计量的计算方法 | 第32-34页 |
·人体尺寸数据的预处理 | 第32-33页 |
·基本统计量的计算 | 第33-34页 |
·中南地区男子躯干立体号型分类 | 第34-41页 |
·男子躯干立体号型分类原理 | 第34页 |
·L系的立体分类 | 第34-37页 |
·V系的立体分类 | 第37-39页 |
·H系的立体分类 | 第39-40页 |
·W系的立体分类 | 第40-41页 |
·中南地区男子典型体和躯干体型特征数字化判别 | 第41-44页 |
·中南地区男子躯干体型特征数字化判别 | 第41-43页 |
·中南地区男子躯干典型体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男西服衣身平衡的构成原理 | 第46-57页 |
·衣身结构平衡的理论基础 | 第46-47页 |
·衣身结构平衡的概念 | 第46页 |
·服装原型的衣身结构平衡 | 第46-47页 |
·服装衣身平衡的数值化 | 第47页 |
·衣身结构平衡的处理原理 | 第47-48页 |
·前衣身浮余量的处理 | 第47页 |
·后衣身浮余量的处理 | 第47-48页 |
·男西服衣身平衡的原型构成 | 第48-54页 |
·前后浮余量数据化和相关影响因子 | 第48-51页 |
·试验数据 | 第51-53页 |
·试验数据理论分析 | 第53-54页 |
·男西装前浮余量的分配规律 | 第54-55页 |
·撇门量 | 第54页 |
·翻折线牵条量 | 第54页 |
·袖窿的归拢量 | 第54页 |
·垫肩对前浮余的影响量 | 第54-55页 |
·男西装的后浮余量的分配规律 | 第55-56页 |
·肩部吃势量的分析 | 第55页 |
·侧缝归拢量 | 第55-56页 |
·袖窿归拢量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男西服衣身平衡的面料、结构、工艺的配伍 | 第57-96页 |
·男西服衣身平衡的面料、结构、工艺的配伍 | 第57-58页 |
·男西服衣身平衡的结构处理 | 第58-62页 |
·男西服处理前浮的结构方法 | 第58-59页 |
·男西服处理后浮的结构方法 | 第59-62页 |
·毛织物的材料特性 | 第62-82页 |
·毛织物低应力力学性能及其成形性 | 第63-77页 |
·毛织物的汽蒸压烫缩率及预处理 | 第77-82页 |
·男西服衣身平衡的工艺方法 | 第82-93页 |
·实验原理 | 第83-84页 |
·实验步骤 | 第84-85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5-93页 |
·中南地区男子标准体西服成衣试制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