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6页 |
·本文的缘起 | 第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的范围与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框架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与“场地”相关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释义 | 第16-21页 |
·风景区在本文中的定义 | 第16页 |
·一般意义上的场地及其基本构成 | 第16-17页 |
·传统风景区场地中的多元函数关系 | 第17页 |
·本文意义上的风景区场地基本关系-“图”与“底” | 第17-18页 |
·“图”与“底”中的设计语言-“图式” | 第18-21页 |
第三章 “万物有因果、画卷藏机缘”--传统风景区场地中“图”与“底”演绎分析 | 第21-35页 |
·历史的回顾 | 第21-22页 |
·“底”-风景区中场地的背景意象解读 | 第22-30页 |
·整体形象---耕读文化的田园画卷 | 第22-24页 |
·基地选址---山水相依总关情 | 第24-25页 |
·综合布局---拈其一枝,花开四季 | 第25-28页 |
·尺度控制---感官同精神双重空间的和谐 | 第28-30页 |
·“图”-风景区中场地特征形态的解读 | 第30-35页 |
·核心构筑物 | 第30-31页 |
·核心场所 | 第31页 |
·空间界域 | 第31-32页 |
·交通系统 | 第32-33页 |
·组团与社区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青山遮不住、奈何东流去”---两个风景区场地案例的观察解读 | 第35-46页 |
·总述 | 第35页 |
·传统之美:世界遗产-安徽宏村景区 | 第35-40页 |
·简述 | 第35-36页 |
·“图”与“底”的分析---历史文化 | 第36页 |
·“图”与“底”的分析---场地规划 | 第36-37页 |
·“图”与“底”的分析---构筑布局 | 第37-38页 |
·“图”与“底”的分析---空间组织 | 第38页 |
·宏村---“图”与“底”之现象分析小结 | 第38-40页 |
·现实之痛:九华山风景名胜区-九华街景区 | 第40-46页 |
·简述 | 第40页 |
·“图”与“底”的分析---历史文化 | 第40-41页 |
·“图”与“底”的分析---场地规划 | 第41-42页 |
·“图”与“底”的分析---构筑布局 | 第42-43页 |
·“图”与“底”的分析---空间组织 | 第43-44页 |
·九华街景区---“图”与“底”之现象分析简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图现纵横景,底含天地情”---“图”与“底”混合效应的共象启示 | 第46-50页 |
·由古而今的风景区场地规划设计 | 第46-47页 |
·传统优秀风景区场地规划设计中的共象 | 第47-50页 |
·共象---大的地理空间概念 | 第47页 |
·共象---区域环境中有力的精神标志 | 第47-48页 |
·共象---整体形式的拥有 | 第48页 |
·共象---构筑、环境一体化 | 第48页 |
·共象---规模控制与紧凑性 | 第48-49页 |
·共象---秩序中的组织 | 第49-50页 |
第六章 “古今互消长,东学比西风”---“图式”语言-现代风景区场地规划设计的参照式 | 第50-57页 |
·“图”、“底”混合效应进一步拓展-形成场地“图式”语言 | 第50-51页 |
·“图”与“底”混合效应的升华---形成场地“图式”语言 | 第50页 |
·场地“图式”图式语言的参照路径 | 第50-51页 |
·场地“图式”语言的路径-形成场地基础效应的八个分项 | 第51-54页 |
·场地分区---注重地理空间特性 | 第51页 |
·场地精神---尊重文脉的延续 | 第51页 |
·场地空间---创造多维的环境气候 | 第51-52页 |
·场地技术---新技术与旧传统的重合 | 第52页 |
·场地场景---塑造视觉新感官 | 第52页 |
·场地生态---不变的环境原则 | 第52-53页 |
·场地服务---满足人的主导需求 | 第53页 |
·场地经济---辅助地区发展 | 第53-54页 |
·场地“图式”语言的路径-强化场地基础效应的四个具体方式 | 第54-55页 |
·强化核心构筑在场地中的主体地位,促使空间的凝聚与呼应 | 第54页 |
·进一步体现场所精神,丰富和谐与亲情的交往空间 | 第54页 |
·保持乡土文化特点,创造富有个性的人文空间 | 第54-55页 |
·着眼超越场地的开放性区域创造,营造一种交互外界的联系空间 | 第55页 |
·场地“图式”语言的路径-整合三个层面的场地具体对应元素 | 第55-56页 |
·场地“图式”语言的路径-场地“图式”语言的综合路径图表 | 第56-57页 |
第七章 “重拾山河貌,复还桃花源”---场地“图式”语言的应用评析 | 第57-71页 |
·场地“图式”语言应用-九华街景区场地修建规划设计 | 第57-60页 |
·场地“图式”语言---项目说明 | 第57页 |
·场地“图式”语言路径---形成场地基础效应的综合分项 | 第57页 |
·场地“图式”语言路径---强化场地基础效应的方式 | 第57-58页 |
·场地“图式”语言路径---整合场地的具体对应元素 | 第58-59页 |
·场地“图式”语言---对照路径修建后的效果 | 第59-60页 |
·场地“图式”语言应用-上海城隆庙-城煌庙广场景观设计 | 第60-66页 |
·场地“图式”语言---项目说明 | 第60页 |
·场地“图式”语言路径---形成场地基础效应的综合分项 | 第60-62页 |
·场地“图式”语言路径---强化场地基础效应的方式 | 第62页 |
·场地“图式”语言路径---整合场地的具体对应元素 | 第62-63页 |
·场地“图式”语言---对照路径修建后的效果 | 第63-66页 |
·场地“图式”语言评析-北京奥运会场地景观招标设计 | 第66-71页 |
·场地“图式”语言---项目说明 | 第66-67页 |
·场地“图式”语言---形成场地基础效应的综合分项 | 第67-68页 |
·场地“图式”语言路径---整合场地的具体对应元素 | 第68-71页 |
第八章 “两岸千帆竞,轻舟万重山”---行文过后的思考与展望 | 第71-74页 |
·行文过后的思考 | 第71-72页 |
·行文过后的展望 | 第72-74页 |
·整合另一只“无形之手” | 第72-73页 |
·需要“想象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