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我国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一号”有源卫星导航系统 | 第11页 |
| ·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 第11-12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接收机定位原理与定位误差分析 | 第14-24页 |
| ·无源定位原理 | 第14页 |
| ·卫星信号和导航电文 | 第14-16页 |
| ·伪距的测量 | 第16-18页 |
| ·伪随机码测距定位 | 第17-18页 |
| ·载波相位测距定位 | 第18页 |
| ·接收机载体速度求解 | 第18-20页 |
| ·平均速度法 | 第19页 |
| ·多普勒频移法 | 第19-20页 |
| ·接收机的定位误差和影响 | 第20-24页 |
| ·与卫星有关的误差 | 第20-22页 |
| ·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 | 第22-23页 |
| ·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接收机硬件系统 | 第24-33页 |
| ·硬件总体架构 | 第24-25页 |
| ·DSP 子系统 | 第25-33页 |
| ·C6713 存储器 | 第27-31页 |
| ·串口模块 | 第31页 |
| ·DSP 时钟 | 第31-32页 |
| ·硬件调试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接收机软件设计和实现 | 第33-46页 |
| ·DSP 软件功能 | 第33-36页 |
| ·各子模块和中断描述 | 第35页 |
| ·接收机的定位测速流程 | 第35-36页 |
| ·系统初始化程序 | 第36-39页 |
| ·锁相环初始化 | 第36-38页 |
| ·EMIF 初始化 | 第38-39页 |
| ·中断服务程序 | 第39-41页 |
| ·中断向量表 | 第39-40页 |
| ·中断服务程序的C 语言编程 | 第40-41页 |
| ·DSP 程序引导加载 | 第41-46页 |
| ·引导方式选择 | 第42-43页 |
| ·C6713 ROM 引导模式实现 | 第43-46页 |
| 第五章 接收机定位和测速 | 第46-70页 |
| ·导航卫星瞬时位置和瞬时速度的计算 | 第46-51页 |
| ·卫星瞬时位置的计算 | 第46-50页 |
| ·卫星瞬时速度的计算 | 第50-51页 |
| ·定位误差修正 | 第51-56页 |
| ·卫星钟差修正 | 第51页 |
| ·相对论效应修正 | 第51-52页 |
| ·地球自转效应修正 | 第52页 |
| ·电离层延迟修正 | 第52-55页 |
| ·对流层延迟修正 | 第55-56页 |
| ·接收机伪距绝对定位 | 第56-60页 |
| ·用QDR 分解求解伪距观测方程 | 第58-60页 |
| ·绝对定位接收机的定位精度分析 | 第60-63页 |
| ·基于QDR 法的DOP 快速计算方法 | 第62-63页 |
| ·坐标转换 | 第63-67页 |
| ·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地心大地坐标系的关系 | 第63-65页 |
| ·站星坐标 | 第65-67页 |
| ·接收机的单点测速 | 第67-69页 |
| ·接收机的单点测速精度分析 | 第69-70页 |
| 第六章 定位和测速的测试 | 第70-83页 |
| ·接收机绝对定位的测试 | 第70-76页 |
| ·定位精度与接收机初始估计坐标的关系 | 第73-74页 |
| ·定位精度与误差修正 | 第74-76页 |
| ·接收机单点测速的测试 | 第76-78页 |
| ·基于SUPSTARⅡ的实时测试 | 第78-82页 |
| ·实时测试系统的设计 | 第78-81页 |
| ·实时测试系统的分析 | 第81-82页 |
| ·定位和测速在DSP 上的的测试 | 第82-83页 |
| 结论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 附录 | 第87-89页 |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