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生息银两制度及其影响分析
| 目录 | 第1-6页 |
| Contents | 第6-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9页 |
| ·学术史回顾与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1-14页 |
|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结合 | 第14-16页 |
| ·创新点 | 第16页 |
|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康熙时的“生息银两” | 第19-23页 |
| ·特定对象的出借帑银 | 第19-21页 |
| ·八旗公库制的推行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雍正元年至乾隆三十五年的生息银两 | 第23-33页 |
| ·生息银两制度的特点 | 第23-29页 |
| ·以息银解决八旗官兵的困难 | 第23页 |
| ·涉及范围更广 | 第23-25页 |
| ·管理制度化 | 第25-27页 |
| ·营运方式多样化 | 第27-29页 |
| ·生息银两制度的收撤 | 第29-33页 |
| 第四章 乾隆三十五年之后的生息银两 | 第33-45页 |
| ·与雍乾时期生息银两制度的区别 | 第33-40页 |
| ·营运方式 | 第33-36页 |
| ·用途 | 第36-38页 |
| ·生息本银来源 | 第38-39页 |
| ·还款方式 | 第39-40页 |
| ·生息银两制度的没落 | 第40-45页 |
| 第五章 生息银两制度的影响分析 | 第45-51页 |
| ·生息银两制度对于财政的影响 | 第45-48页 |
| ·生息利银在财政收入与支出中的地位 | 第45-47页 |
| ·生息银两制度与财政思想 | 第47-48页 |
| ·生息银两制度对于金融的影响 | 第48-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9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9-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