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 ·选题依据及课题来源 | 第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古隆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研究区勘探成果及认识 | 第11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实际工作量介绍 | 第13-14页 |
| ·主要成果及进展 | 第14-16页 |
| ·论文取得的主要实物成果 | 第14页 |
| ·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14-16页 |
| 第2章 地质概况 | 第16-25页 |
| ·区域概况 | 第16-17页 |
| ·勘探程度 | 第17-18页 |
| ·地层发育及分布特征 | 第18-22页 |
| ·震旦系 | 第18页 |
| ·寒武系 | 第18页 |
| ·奥陶系 | 第18-21页 |
| ·志留系─泥盆系 | 第21页 |
| ·石炭─二叠系 | 第21页 |
| ·三叠系 | 第21页 |
| ·侏罗系 | 第21页 |
| ·白垩系─下第三系 | 第21-22页 |
| ·上第三系─第四系 | 第22页 |
| ·地震层位标定 | 第22-25页 |
| 第3章 构造特征 | 第25-62页 |
| ·次级构造单元特征 | 第25-27页 |
| ·沙西凸起 | 第25页 |
| ·哈拉哈塘凹陷 | 第25页 |
| ·雅克拉断凸 | 第25页 |
| ·阿克库勒凸起 | 第25-27页 |
| ·库尔勒鼻凸 | 第27页 |
| ·草湖凹陷 | 第27页 |
| ·断裂 | 第27-40页 |
| ·断裂构造特征 | 第30-35页 |
| ·研究区的主要断裂组合 | 第35-36页 |
| ·研究区断裂的成因机制 | 第36-37页 |
| ·研究区断裂演化特征 | 第37-40页 |
| ·不整合 | 第40-47页 |
| ·不整合特征 | 第41-44页 |
| ·不整合面的结构类型 | 第44-45页 |
| ·重点区块(阿克库勒)不整合平面分布特征 | 第45-47页 |
| ·局部构造与圈闭 | 第47-62页 |
| ·圈闭类型 | 第47-53页 |
| ·局部构造特征 | 第53-62页 |
| 第4章 构造演化特征 | 第62-74页 |
| ·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 第62-64页 |
| ·前震旦纪新疆克拉通形成阶段 | 第62页 |
| ·震旦系─中奥陶世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 第62页 |
| ·晚奥陶世─泥盆纪盆地挤压隆起阶段 | 第62-64页 |
| ·石炭纪─早二叠世再伸展阶段 | 第64页 |
| ·中生代前陆盆地发育阶段 | 第64页 |
| ·沙雅隆起构造演化分析 | 第64-74页 |
| ·加里东期构造运动 | 第64-68页 |
| ·海西期的构造运动 | 第68-70页 |
| ·印支─燕山期的构造运动 | 第70页 |
| ·喜马拉雅期的构造运动 | 第70-74页 |
| 第5章 构造与油气的关系 | 第74-81页 |
| ·断裂与油气聚集成藏的关系 | 第74-75页 |
| ·断裂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 | 第74页 |
| ·断裂控制着圈闭的形成与发育 | 第74-75页 |
| ·断裂改善储集条件 | 第75页 |
| ·断裂控制岩溶的发育 | 第75页 |
| ·不整合面与油气聚集成藏的关系 | 第75-77页 |
| ·不整合面构成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 | 第76页 |
| ·不整合面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 | 第76-77页 |
| ·不整合面控制着大量的地层圈闭 | 第77页 |
| ·不整合破坏早期古油藏 | 第77页 |
| ·典型油藏分析 | 第77-81页 |
| ·桑塔木1号油藏 | 第77-79页 |
| ·提尔根凝析气田 | 第79-81页 |
| 第6章 油气成藏模式及有利区带预测 | 第81-99页 |
| ·沙雅隆起油气成藏条件 | 第81-87页 |
| ·油气成藏地质条件 | 第81-87页 |
| ·沙雅隆起成藏机制 | 第87-89页 |
| ·沙雅隆起的成藏模式 | 第89-93页 |
| ·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 海相含油气系统的初步形成与破坏 | 第89-91页 |
| ·海西晚期 海相含油气系统的重建与再次破坏 | 第91页 |
| ·印支-喜马拉雅早期 海相含油气系统的发展与陆相含油气系统的形成 | 第91-92页 |
| ·喜马拉雅中期-现今 含油气系统的发展、调整与定型 | 第92-93页 |
| ·有利区带的预测 | 第93-99页 |
| ·南部海相含油气系统的有利区带 | 第93-95页 |
| ·北部陆相含油气系统的有利区带 | 第95-99页 |
| 结论 | 第99-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