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药物缓控释体系 | 第10-15页 |
·微球给药体系 | 第12页 |
·聚乳酸微球 | 第12-15页 |
·超临界流体技术 | 第15-23页 |
·超临界流体及特性 | 第15-17页 |
·超临界流体技术在材料学制粒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快速膨胀法 | 第17-18页 |
·气体饱和溶液法 | 第18页 |
·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 | 第18-20页 |
·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在药物微粒化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在聚乳酸微球制备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本文拟开展研究工作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聚乳酸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24-37页 |
·前言 | 第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24-25页 |
·材料 | 第24-25页 |
·仪器及装置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聚乳酸微球的制备 | 第25-26页 |
·聚乳酸微球的表征 | 第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5页 |
·工艺参数对聚乳酸微球形貌及粒径的影响 | 第26-32页 |
·压力对聚乳酸微球的影响 | 第28-29页 |
·温度对聚乳酸微球的影响 | 第29-30页 |
·浓度对聚乳酸微球的影响 | 第30-31页 |
·流速对PLLA微球的影响 | 第31-32页 |
·溶液过饱和度及初始液滴大小对聚乳酸微球形貌及粒径的影响 | 第32-34页 |
·聚乳酸分子量对聚乳酸微球的影响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溶菌酶—聚乳酸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 第37-56页 |
·前言 | 第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37-39页 |
·材料 | 第37-38页 |
·仪器及装置 | 第38-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溶菌酶—聚乳酸复合微球的制备 | 第39页 |
·溶菌酶—聚乳酸复合微球的形貌及粒度表征 | 第39页 |
·溶菌酶含量的测定 | 第39-40页 |
·制备前后溶菌酶红外光谱的测试 | 第40页 |
·制备前后溶菌酶二级结构的测试 | 第40页 |
·制备前后溶菌酶活性的测试 | 第40页 |
·溶菌酶—聚乳酸复合微球载药量的测试 | 第40-41页 |
·溶菌酶—聚乳酸复合微球的释放性能考察 | 第4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1-55页 |
·制备前后溶菌酶红外光谱的变化 | 第41-42页 |
·制备前后溶菌酶二级结构的变化 | 第42-43页 |
·制备前后溶菌酶活性的变化 | 第43-44页 |
·聚乳酸分子量对溶菌酶—聚乳酸微球形貌、粒度及释放性能的影响 | 第44-47页 |
·聚乙二醇含量对溶菌酶—聚乳酸微球形貌、粒度及释放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聚乙二醇分子量对溶菌酶—聚乳酸微球形貌、粒度及释放性能的影响 | 第49-52页 |
·载药量对溶菌酶—聚乳酸复合微球形貌、粒度及释放性能的影响 | 第52-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降解试验与初步生物学评价 | 第56-65页 |
·前言 | 第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56-57页 |
·材料 | 第56页 |
·仪器及装置 | 第56-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降解实验 | 第57页 |
·聚乳酸微球体外降解期间的形貌变化 | 第57页 |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聚乳酸微球体外降解期间的分子量变化 | 第57页 |
·聚乳酸微球的初步生物学评价 | 第57-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4页 |
·聚乳酸微球的的体外降解 | 第58-62页 |
·聚乳酸微球的初步生物学评价 | 第62-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5-68页 |
·全文内容总结 | 第65-67页 |
·本文的创新点、不足之处及后续工作建议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80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