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接受理论简介 | 第8-20页 |
第一节 接受美学简介 | 第8-10页 |
第二节 关于接受史研究的说明 | 第10-13页 |
第三节 接受史研究与金庸小说 | 第13-17页 |
第四节 接受史研究对金庸小说研究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 第17-20页 |
第二章 金庸小说的效果史研究 | 第20-39页 |
第一节 效果史理论简介及金庸小说接受背景及文类分析 | 第20-31页 |
第二节 金庸小说在边写作边发表过程中的效果史 | 第31-34页 |
第三节 金庸小说出版成书后的效果史 | 第34-36页 |
第四节 读者谈论金庸小说的效果史 | 第36-39页 |
第三章 金庸小说的阐释史(主要是大陆)研究 | 第39-92页 |
第一节 阐释史理论简介 | 第39-48页 |
第二节 港台的金庸小说阐释史研究 | 第48-52页 |
第三节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第52-58页 |
第四节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 第58-70页 |
第五节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 第70-92页 |
第四章 金庸小说影响史研究兼论金庸小说何处去 | 第92-110页 |
第一节 影响史理论简介 | 第92-93页 |
第二节 对温瑞安的影响 | 第93-95页 |
第三节 对黄易的影响 | 第95-97页 |
第四节 对二十一世纪大陆新武侠小说的影响 | 第97-100页 |
第五节 对游戏软件脚本、电影电视剧本的影响 | 第100-104页 |
第六节 对出版界的影响 | 第104-110页 |
结语 影响史小结兼论中国小说何处去 | 第110-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