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10-3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聚酰亚胺(PI)类聚合物的简介 | 第12-16页 |
| ·聚酰亚胺的分类 | 第14页 |
| ·聚酰亚胺的合成 | 第14-16页 |
| ·聚酰亚胺的性能 | 第16页 |
| ·聚酰亚胺的应用 | 第16-17页 |
| ·分子水平上聚酰亚胺的结构改性 | 第17-24页 |
| ·聚酰亚胺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 ·聚酰亚胺结构改性的四种常见方法 | 第19-24页 |
| ·热塑性聚酰亚胺(TPI) | 第24-25页 |
| ·热塑性聚酰亚胺比一般聚酰亚胺的优势 | 第25页 |
| ·聚醚酰亚胺(PEI)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 ·聚醚酰亚胺的主要产品 | 第26页 |
| ·PEI的性能 | 第26页 |
| ·PEI的应用领域 | 第26-27页 |
| ·论文的设计思想 | 第27-30页 |
|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27-28页 |
| ·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 | 第28页 |
| ·设计目标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聚酰亚胺单体的合成 | 第30-41页 |
| ·原料及仪器 | 第30-31页 |
| ·原料 | 第30页 |
| ·仪器 | 第30-31页 |
| ·4-硝基邻苯二甲酸的合成 | 第31-33页 |
| ·合成方法 | 第31-32页 |
| ·4-硝基邻苯二甲酸的红外分析 | 第32-33页 |
| ·4-硝基邻苯二甲酸酐的合成 | 第33-36页 |
| ·合成方法 | 第33-34页 |
| ·4-硝基邻苯二甲酸酐的结构表征 | 第34-36页 |
| ·含有酰亚胺结构的二硝基单体(bis nitrophthalimide,BNP)的合成 | 第36-38页 |
| ·合成方法 | 第36页 |
| ·红外分析 | 第36-37页 |
|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41页 |
| ·4-硝基邻苯二甲腈的水解 | 第38-39页 |
| ·4-硝基邻苯二甲酸酐的合成 | 第39-40页 |
| ·BNP的合成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聚醚酰亚胺的合成 | 第41-48页 |
| ·原料及仪器 | 第41页 |
| ·原料 | 第41页 |
| ·仪器 | 第41页 |
| ·通过亲核取代制备聚醚酰亚胺 | 第41-43页 |
| ·二甲基亚砜的纯化 | 第42页 |
| ·双酚A钠盐的制备 | 第42页 |
| ·聚醚酰亚胺的制备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8页 |
| ·硝基亲核取代的特点 | 第43-44页 |
| ·关于聚合反应条件的讨论 | 第44-48页 |
| 第四章 聚醚酰亚胺的结构表征 | 第48-55页 |
| ·仪器 | 第48页 |
| ·链结构的表征 | 第48-50页 |
| ·红外分析 | 第48-49页 |
|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49-50页 |
| ·聚醚酰亚胺粘度的测定 | 第50-51页 |
| ·利用高分子稀溶液测定特性粘度的原理 | 第50-51页 |
|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 第51-52页 |
| ·聚集态结构的表征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聚醚酰亚胺的热稳定性和流变性能的研究 | 第55-62页 |
| ·仪器 | 第55页 |
| ·聚醚酰亚胺的热重分析 | 第55-56页 |
| ·聚醚酰亚胺的差示量热分析 | 第56-57页 |
| ·不同温度下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关系 | 第57-58页 |
| ·粘流活化能的计算 | 第58-59页 |
| ·剪切模量与频率的关系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2页 |
| 第七章 聚醚酰亚胺的溶度参数的计算 | 第62-67页 |
| ·理论部分 | 第62-64页 |
| ·溶度参数的概念 | 第62-63页 |
| ·溶度参数分量的估算 | 第63-64页 |
| ·计算部分 | 第64-66页 |
| ·实验部分 | 第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八章 结语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作者在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