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油脂和蜡的化学加工工业、肥皂工业论文--油脂工业产品及副产品论文

紫花苜蓿籽油制取共轭亚油酸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19页
 1-1 常见油脂的提取方法第9-11页
  1-1-1 机械压榨法第9-10页
  1-1-2 溶剂浸提法第10页
  1-1-3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第10-11页
 1-2 共轭亚油酸的生物学功能第11-13页
  1-2-1 共轭亚油酸的发现与结构第11页
  1-2-2 共轭亚油酸的生物学功能第11-13页
 1-3 共轭亚油酸的合成方法第13-15页
  1-3-1 共轭亚油酸的化学合成第13页
  1-3-2 共轭亚油酸的生物合成第13-15页
 1-4 亚油酸异构酶的性质第15-16页
  1-4-1 最适pH第16页
  1-4-2 底物的专一性第16页
  1-4-3 底物的亲和性第16页
 1-5 共轭亚油酸的分析检测第16-17页
  1-5-1 紫外检测法第16页
  1-5-2 气相色谱法第16页
  1-5-3 气质联用第16-17页
  1-5-4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17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第17-19页
  1-6-1 研究目的第17页
  1-6-2 研究内容第17页
  1-6-3 研究意义第17-19页
第二章 亚油酸的制备第19-27页
 2-1 前言第19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19-22页
  2-2-1 材料与主要试剂第19页
  2-2-2 仪器第19-20页
  2-2-3 方法第20-2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2-26页
  2-3-1 溶剂和粒度的确定第22页
  2-3-2 溶胚比的选择第22-23页
  2-3-3 提取时间的选择第23页
  2-3-4 提取温度的选择第23页
  2-3-5 正交实验第23-25页
  2-3-6 成分分析第25-26页
 2-4 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乳酸菌发酵制备共轭亚油酸第27-41页
 3-1 前言第27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27-31页
  3-2-1 实验菌株及来源第27页
  3-2-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第27-28页
  3-2-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第28-29页
  3-2-4 研究方法第29-31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1-40页
  3-3-1 菌种的预培养的对亚油酸转化率的影响第31-33页
  3-3-2 pH 对亚油酸转化率的影响第33-35页
  3-3-3 发酵温度对亚油酸转化率的影响第35-36页
  3-3-4 底物对亚油酸转化率的影响第36-37页
  3-3-5 时间曲线第37-38页
  3-3-6 菌体浓度对亚油酸转化率的影响第38-39页
  3-3-7 产物分析第39-40页
 3-4 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植物乳杆菌转化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的动力学第41-47页
 4-1 前言第41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1-42页
  4-2-1 实验菌种第41页
  4-2-2 实验仪器第41页
  4-2-3 试剂第41-42页
  4-2-4 培养基第42页
  4-2-5 动力学模型研究方法第42页
  4-2-6 分析方法第4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2-45页
  4-3-1 共轭亚油酸发酵过程动力学曲线第42-43页
  4-3-2 共轭亚油酸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第43-45页
 4-4 小结第45-47页
第五章 固定化细胞转化亚油酸制备共轭亚油酸第47-55页
 5-1 前言第47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47-48页
  5-2-1 实验菌种第47页
  5-2-2 培养基第47页
  5-2-3 试剂第47页
  5-2-4 实验仪器第47-48页
  5-2-5 实验方法第48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48-53页
  5-3-1 海藻酸钠包埋条件的研究第48-50页
  5-3-2 固定化细胞转化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的条件优化第50-53页
  5-3-3 固定化细胞的循环使用第53页
 5-4 小结第53-5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55-56页
 6-1 结论第55页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致谢第61-6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声金属表面纳米化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下一篇:CO2浓度升高对红桦幼苗生理与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