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7页 |
一 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 | 第7-10页 |
(一) 私人占有与占有欲为虚拟财产形成的根本 | 第7-8页 |
(二) 稀缺性乃虚拟财产形成的市场条件 | 第8页 |
(三) 流通性乃虚拟财产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 | 第8-10页 |
二 虚拟财产立法意旨 | 第10-13页 |
(一) 虚拟财产与行为自由 | 第10-11页 |
(二) 虚拟财产乃个体人格的扩张 | 第11-12页 |
(三) 秩序价值目标乃虚拟财产立法的根本目的 | 第12-13页 |
三 虚拟财产权在民法中的地位 | 第13-23页 |
(一) 物权说 | 第13-14页 |
(二) 债权说 | 第14页 |
(三) 知识产权说 | 第14-15页 |
(四) 虚拟财产的客体以及公示方式 | 第15-17页 |
(五) 虚拟财产的排他性以及网民与服务商的债权债务关系 | 第17-21页 |
(六) 虚拟财产权利体系的内部构造 | 第21-23页 |
四 虚拟财产权的法律保护 | 第23-31页 |
(一) 合同有效性问题 | 第23-26页 |
1 格式条款绝对无效、相对无效与条款解释 | 第23-25页 |
2 虚拟财产法律关系的利益平衡机制 | 第25-26页 |
(二) 基于债权法律关系所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 第26-30页 |
1、服务商的合同义务与违约责任 | 第26-28页 |
2 服务商的侵权责任与过错认定 | 第28-30页 |
(三) 基于准物权法律关系所产生的绝对权请求权 | 第30-31页 |
五 虚拟财产权的立法与司法运作建议 | 第31-35页 |
(一) 虚拟财产立法应独立于物权、债权、知识产权 | 第32-33页 |
(二) 虚拟财产立法应结合准物权与债权的特定属性 | 第33页 |
(三) 多元化法律制裁体系的建立 | 第33页 |
(四) 虚拟财产法律纠纷的证据认定与举证责任的分配 | 第33-35页 |
六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38-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