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凹陷区中生界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5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研究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7-18页 |
·主要认识及创新成果 | 第18-21页 |
·主要认识 | 第19页 |
·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1-38页 |
·构造格局 | 第22-24页 |
·地层特征 | 第24-28页 |
·地质演化特征 | 第28-38页 |
·早-中三叠世 | 第28-30页 |
·晚三叠世 | 第30-33页 |
·早-中侏罗世 | 第33-35页 |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 第35-36页 |
·晚白垩世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中生界标准剖面及地层划分对比 | 第38-63页 |
·地层划分、对比的原理与方法 | 第38-41页 |
·多重地层划分的基本原理 | 第38-39页 |
·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 | 第39-41页 |
·岩性特征 | 第41-43页 |
·坊子组 | 第41页 |
·三台组 | 第41页 |
·蒙阴组 | 第41-43页 |
·西洼组 | 第43页 |
·古生物组合特征 | 第43-47页 |
·孢粉组合序列 | 第43-46页 |
·介形类组合序列 | 第46-47页 |
·磁性地层特征及划分 | 第47-51页 |
·中生代古地磁特征 | 第47-48页 |
·钻孔极性柱特征 | 第48-51页 |
·古地磁地层划分 | 第51页 |
·测井滤波旋回地层划分 | 第51-54页 |
·地层旋回性与数字滤波方法 | 第51-52页 |
·滤波地层划分 | 第52-54页 |
·标准剖面的建立 | 第54-60页 |
·时代厘定 | 第54-57页 |
·标准剖面的建立 | 第57-60页 |
·地层(残留)展布特征 | 第60-63页 |
第四章 中生代原型盆地及构造演化 | 第63-104页 |
·构造层次划分 | 第63-69页 |
·不整合面的识别 | 第64-67页 |
·构造层的识别 | 第67-69页 |
·原始地层厚度恢复 | 第69-84页 |
·剥蚀厚度计算 | 第69-80页 |
·原始地层厚度 | 第80-84页 |
·盆地形成及展布 | 第84-100页 |
·断层活动性定量分析 | 第84-86页 |
·断层活动性分析 | 第86-90页 |
·构造演化 | 第90-95页 |
·构造物理模拟 | 第95-100页 |
·现今构造格局 | 第100-101页 |
·中新生代盆地叠合单元划分及分布 | 第101-104页 |
·盆地叠合单元的概念及类型划分 | 第102-103页 |
·沾化凹陷区盆地叠合单元分布 | 第103-104页 |
第五章 中生界沉积与储层特征 | 第104-146页 |
·露头剖面沉积特征 | 第104-108页 |
·新汶地区 | 第104-106页 |
·博山地区 | 第106-108页 |
·济阳探区沉积特征 | 第108-125页 |
·沉积相类型 | 第108-116页 |
·沉积体系平面展布 | 第116-124页 |
·沉积模式及演化特征 | 第124-125页 |
·储集层特征 | 第125-135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125-126页 |
·成岩阶段划分 | 第126-131页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131-135页 |
·储集层测井参数解释 | 第135-138页 |
·孔隙度测井解释 | 第136页 |
·储层渗透率的确定 | 第136-138页 |
·有效储层物性标准 | 第138页 |
·储集层控制因素及分类评价 | 第138-146页 |
·储集层控制因素 | 第138-142页 |
·储集层分类评价 | 第142-146页 |
第六章 中生界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方向 | 第146-176页 |
·中生界生烃条件 | 第146-154页 |
·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146-153页 |
·烃源岩总体评价 | 第153-154页 |
·生烃潜力 | 第154页 |
·油气藏类型及典型油藏解剖 | 第154-165页 |
·油气藏类型 | 第154-155页 |
·典型油藏解剖 | 第155-165页 |
·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 第165-172页 |
·盆地叠合单元样式控制油气藏宏观展布 | 第165-169页 |
·输导体系类型控制油气藏类型 | 第169-171页 |
·有效储层发育控制油气富集 | 第171-172页 |
·勘探潜力及方向 | 第172-176页 |
·勘探潜力 | 第172-174页 |
·勘探方向 | 第174-17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76-178页 |
·结论 | 第176-177页 |
·讨论 | 第177-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84页 |
个人简介 | 第18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18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84-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