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传播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8-10页 |
| ·雕塑艺术传播的研究动因 | 第8-9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论述 | 第9-10页 |
| 第2章 雕塑艺术传播的文化表征 | 第10-20页 |
| ·传播学相关 | 第10-16页 |
| ·什么是传播 | 第10页 |
| ·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10-12页 |
| ·传播学的主要研究模式 | 第12-16页 |
| ·艺术传播与雕塑艺术传播 | 第16-20页 |
| ·艺术传播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 ·艺术传播的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 | 第16-17页 |
| ·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雕塑艺术传播 | 第17-20页 |
| 第3章 雕塑艺术传播的结构分析 | 第20-32页 |
| ·雕塑艺术传播的本体阐释与要素分析 | 第20-23页 |
| ·作为物质媒介的雕塑艺术 | 第20-22页 |
| ·作为社会文化符号的雕塑艺术 | 第22-23页 |
| ·雕塑艺术传播的历史资源与现代优势 | 第23-32页 |
| ·历史资源——经典艺术作品的宝库集藏 | 第23-27页 |
| ·现代优势——雕塑艺术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 第27-32页 |
| 第4章 雕塑艺术的传播方式研究 | 第32-58页 |
| ·雕塑艺术传播的传统形态 | 第32-36页 |
| ·教学研究的传承发扬 | 第32页 |
| ·展览传播的推广扩大 | 第32-34页 |
| ·公共艺术的普及共享 | 第34-35页 |
| ·作为商品的雕塑艺术以收藏品姿态进入个人空间 | 第35-36页 |
| ·雕塑艺术传播的创新研究 | 第36-58页 |
| ·艺术与创新 | 第36-37页 |
| ·雕塑本体的创新形态 | 第37-39页 |
| ·新型的雕塑传播形态 | 第39-58页 |
| 第5章 雕塑艺术的传播者与受众 | 第58-66页 |
| ·传播者研究 | 第58-62页 |
| ·雕塑艺术创作者 | 第58-61页 |
| ·把关人 | 第61-62页 |
| ·受众研究 | 第62-63页 |
| ·受众范畴 | 第62-63页 |
| ·受众特点 | 第63页 |
| ·传播者与受众的交互影响 | 第63-66页 |
| ·现场性的直接体验 | 第64页 |
| ·非现场性的间接参与 | 第64-65页 |
| ·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心灵沟通 | 第65-66页 |
| 第6章 雕塑艺术传播的文化启示和社会效应 | 第66-94页 |
| ·雕塑艺术传播的形态魅力与传播优势 | 第66-77页 |
| ·全民化普惠共享 | 第66-69页 |
| ·传播媒介材质的转换 | 第69页 |
| ·受众空间的转换 | 第69页 |
| ·传达的及时优先性 | 第69-70页 |
| ·阅读的通俗易懂性 | 第70页 |
| ·传播的持久性 | 第70-71页 |
| ·生活真实感 | 第71页 |
| ·跨越时空的虚拟体验 | 第71-72页 |
| ·可持续性和谐发展观 | 第72-74页 |
| ·彩妆城市、装饰生活 | 第74-77页 |
| ·雕塑艺术传播的文化特征与精神属性 | 第77-82页 |
| ·社会正面价值体现 | 第77页 |
| ·民族精神与凝聚力的体现 | 第77-78页 |
| ·教育传达、娱乐大众 | 第78页 |
| ·城市景观和文化地标 | 第78页 |
| ·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 第78-79页 |
| ·创新精神理念的艺术展现 | 第79页 |
| ·本土化趋势和中国特色的形成 | 第79-80页 |
| ·审美意识传达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 第80页 |
| ·社会关联性 | 第80页 |
| ·雕塑与奥运 | 第80-82页 |
| ·雕塑艺术的社会价值与应用前景 | 第82-83页 |
| ·个人角度 | 第82页 |
| ·社会结构 | 第82-83页 |
| ·雕塑艺术传播的学术建议与未来展望 | 第83-92页 |
| ·精致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 第83-84页 |
| ·特色地域文化的打造工具 | 第84页 |
| ·各类艺术法律法规和公共艺术百分比的建立 | 第84-92页 |
| ·结语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 致谢 | 第96-98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与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