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1 绪论 | 第14-3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29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评估角度 | 第17-19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分类 | 第19-20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评估方法 | 第20-23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 第23-25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的主要研究实例 | 第25-28页 |
·文献综述的启示 | 第28-29页 |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实践意义 | 第29-30页 |
·理论意义 | 第30页 |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特色与创新 | 第31-32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2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 | 第34-40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的理论基础 | 第34-35页 |
·价值理论 | 第34页 |
·确定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的依据 | 第34-35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分类的理论基础 | 第35-40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5-37页 |
·参与式理论 | 第37-38页 |
·自组织理论 | 第38-40页 |
3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属性的确立 | 第40-50页 |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 第40-42页 |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 第40-42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 | 第42页 |
·资源、资产、资源资产的内涵 | 第42-45页 |
·资源的内涵 | 第42-43页 |
·资产的内涵 | 第43页 |
·资源资产的内涵 | 第43-45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属性 | 第45-48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属性的确立 | 第45-47页 |
·确立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属性的其他观点 | 第47-48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特点 | 第48-50页 |
·具有生物转化功能 | 第48页 |
·价值的多元性 | 第48页 |
·资产的整体性 | 第48-49页 |
·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 第49页 |
·产品的公共性和市场的无形性 | 第49-50页 |
4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角度的选取 | 第50-56页 |
·选取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角度的原因分析 | 第50-51页 |
·利益相关群体的分类 | 第51-53页 |
·出资、投资者类群 | 第51-52页 |
·保护、生产经营者类群 | 第52-53页 |
·以保护战略为核心的利益者类群 | 第53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角度的选取 | 第53-56页 |
·核心利益相关群体的选取 | 第53-55页 |
·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选取 | 第55-56页 |
5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的分类 | 第56-65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分类应考虑的因素 | 第56-57页 |
·按照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属性的价值分类 | 第57-58页 |
·按照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特点进行的分类 | 第57-58页 |
·按照生命周期进行的分类 | 第58页 |
·按照价值增长的因素分类 | 第58页 |
·按照评估角度进行的价值分类 | 第58-61页 |
·从保护区域社区居民角度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分类 | 第58-60页 |
·从保护区域投资者角度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分类 | 第60-61页 |
·从消费者的角度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分类 | 第61页 |
·综合分类方法 | 第61-65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综合分类的两种方法 | 第61-63页 |
·综合分类的价值级别设置 | 第63-65页 |
6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的途径和方法 | 第65-70页 |
·现行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方法总结 | 第65-66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计量方法的影响因素 | 第66-69页 |
·价格参数的恰当性 | 第66-67页 |
·计算途径的恰当性 | 第67页 |
·价格参数与计算途径的组合问题 | 第67页 |
·生物多样性价值分量的可计算性 | 第67-68页 |
·生物多样性价值分量的可加性 | 第68-69页 |
·本文拟采用的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和途径 | 第69-70页 |
7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 第70-82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标准和指标的涵义 | 第70-71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标准的涵义 | 第70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指标的涵义 | 第70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涵义 | 第70-71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71-73页 |
·森林生物多样资产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第71-72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指标的设置和选取原则 | 第72-73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指标的设置和选取方法 | 第73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73-79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的标准 | 第73-74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指标内容及监测计量方法 | 第74-79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 第79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79-82页 |
8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专家系统设计 | 第82-100页 |
·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82-86页 |
·BIS理论研究进展 | 第82-84页 |
·BIS的实践进展 | 第84-85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专家系统研究意义 | 第85-86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专家系统的设计原则及开发策略 | 第86-87页 |
·系统设计目标及原则 | 第86-87页 |
·系统的开发策略 | 第87页 |
·ESEFBA的功能结构设计 | 第87-91页 |
·ESEFBA的信息需求和业务流程分析 | 第87-89页 |
·ESEFBA的功能框架设计 | 第89-91页 |
·ESEFBA的内部结构设计 | 第91-100页 |
·ESEFBA的总体结构设计 | 第91-92页 |
·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 | 第92-93页 |
·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 | 第93-94页 |
·方法库及其管理系统 | 第94页 |
·接口设计 | 第94页 |
·基于知识的问题处理子系统 | 第94-100页 |
9 森林生物多样性利益相关者协同保护机制 | 第100-112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利益相关者协同保护机制的内涵 | 第100-101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利益相关者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 | 第101-102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利益相关者协同保护机制的目标 | 第102-105页 |
·构建具有自主调节、自我完善、自主发展功能的自组织系统 | 第102-103页 |
·建立一套与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相配套的政策体系机制 | 第103页 |
·符合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所形成的集合体的演化规律 | 第103-104页 |
·因地制宜,保护区管理机构角色的新定位 | 第104-105页 |
·符合公平与效率原则 | 第105页 |
·适合当地实际的协同共管管理体系的构建 | 第105-108页 |
·建立以自然保护区区域内居民为主体的社区共管体系 | 第105-107页 |
·由国家和其他出资人共同组成公司制协同共管的管理体系 | 第107-108页 |
·生物多样性利益相关者协同共管机制的政策制度构建 | 第108-112页 |
·管理政策 | 第108-109页 |
·生物多样性资源资产化管理制度 | 第109页 |
·社会公众参与政策 | 第109-110页 |
·理资金投入政策 | 第110-111页 |
·产业政策 | 第111-112页 |
10 龙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 | 第112-128页 |
·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概况 | 第112-113页 |
·地理位置和范围 | 第112页 |
·地质地貌 | 第112页 |
·气候、水文 | 第112-113页 |
·土壤 | 第113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其特点 | 第113-116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概况 | 第113-115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特征 | 第115-116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生物资产类价值评估 | 第116-119页 |
·直接实物资源资产类价值评估 | 第116-117页 |
·直接服务价值评估 | 第117-119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生态资产类价值评估 | 第119-123页 |
·涵养水源价值评估 | 第119-120页 |
·水土保持价值评估 | 第120-121页 |
·保护区森林固炭价值评估 | 第121-122页 |
·保护区森林净化空气价值评估 | 第122页 |
·参与土壤养分循环价值评估 | 第122-123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社会资产类价值评估 | 第123-124页 |
·条件价值法的数据采样 | 第123-124页 |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124页 |
·龙栖山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价值评估结果和讨论 | 第124-128页 |
·评估结果及分析 | 第124-126页 |
·讨论 | 第126-128页 |
11 结语与讨论 | 第128-12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9-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