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第1-11页 |
| ·目前对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因及选择药物的认识 | 第8-9页 |
| ·使用栓剂直肠给药或阴道给药具有可操作性 | 第9页 |
|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第9-1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1-19页 |
| ·实验材料 | 第11-12页 |
| ·实验动物 | 第11页 |
| ·试剂与药品 | 第11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1-12页 |
| ·方法与步骤 | 第12-19页 |
| ·栓剂的制作(益母生化栓和加味益母生化栓的制作) | 第12-14页 |
| ·栓剂的物理性状检查 | 第14页 |
| ·栓剂的体外抑菌试验 | 第14-15页 |
| ·加味益母生化栓对直肠粘膜和阴道粘膜急性毒性试验 | 第15页 |
| ·加味益母生化栓对直肠用药和阴道用药粘膜刺激性试验 | 第15-16页 |
| ·加味益母生化栓直肠给药和阴道给药后血清中NO、NOS、SOD、MDA的变化 | 第16-19页 |
| 3 结果 | 第19-28页 |
| ·栓剂的制作 | 第19-21页 |
| ·栓剂基质种类的筛选 | 第19-20页 |
| ·栓剂表面活性剂种类的筛选 | 第20-21页 |
| ·栓剂的物理性状检查 | 第21-22页 |
| ·融变时限、变形温度、pH值测定 | 第21页 |
| ·栓剂的外形、色泽检查 | 第21页 |
| ·重量差异 | 第21-22页 |
| ·熔点范围 | 第22页 |
| ·栓剂的体外抑制菌试验 | 第22-23页 |
| ·栓剂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 第22-23页 |
| ·栓剂的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最小杀菌浓度 | 第23页 |
| ·加味益母生化栓直肠给药和阴道给药急性毒性试验 | 第23页 |
| ·直肠给药急性毒性试验 | 第23页 |
| ·阴道给药急性毒性试验 | 第23页 |
| ·加味益母生化栓直肠用药和阴道用药粘膜刺激性试验 | 第23-24页 |
| ·阴道用药粘膜刺激性实验 | 第24页 |
| ·直肠用药粘膜刺激性实验 | 第24页 |
| ·加味益母生化栓直肠给药和阴道给药后血清中NO、NOS、SOD、MDA的变化 | 第24-28页 |
| ·血清中NO测定结果 | 第24-25页 |
| ·血清中NOS测定结果 | 第25页 |
| ·血清中SOD测定结果 | 第25-26页 |
| ·血清中MDA测定结果 | 第26-28页 |
| 4 讨论 | 第28-39页 |
|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病理研究 | 第28-29页 |
| ·西医病因、病理 | 第28页 |
| ·中医病因病机 | 第28-29页 |
| ·临床症状 | 第29-30页 |
| ·卡他性子宫内膜炎 | 第29-30页 |
| ·脓性子宫内膜炎 | 第30页 |
| ·慢性子宫内膜炎 | 第30页 |
| ·隐性子宫内膜炎 | 第30页 |
|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 | 第30-33页 |
| ·子宫冲洗法 | 第30页 |
| ·子宫灌注抗生素 | 第30-31页 |
| ·全身抗生素疗法 | 第31页 |
| ·生物治疗法 | 第31页 |
| ·激素疗法 | 第31-32页 |
| ·中药治疗子宫内膜炎 | 第32-33页 |
| ·使用中药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所采用的剂型 | 第33-35页 |
| ·栓剂的特点 | 第33-34页 |
| ·栓剂的给药途径 | 第34-35页 |
| ·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 | 第35页 |
| ·选方原则和基础 | 第35页 |
| ·本实验选方依据 | 第35-37页 |
| ·以经典方剂益母生化散为基础进行选方 | 第35-37页 |
| ·加味益母生化栓直肠给药和阴道给药后,血清中NO、NOS、SOD、MDA的变化分析 | 第37-38页 |
| ·用药后血清中NO的变化分析 | 第37页 |
| ·用药后血清中NOS的变化分析 | 第37页 |
| ·用药后血清中SOD和MDA的变化分析 | 第37-38页 |
| ·本实验对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药物选择的意义 | 第38页 |
| ·本实验对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药物剂型选择的意义 | 第38-39页 |
| 5 结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 图版及说明 | 第44-46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 作者简历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