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缩写 | 第1-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2页 |
| 1. 基因治疗及其研究进展 | 第9-18页 |
| ·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 | 第9页 |
| ·基因治疗的途径 | 第9-10页 |
| ·基因治疗的基因导入系统 | 第10-16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 ·展望 | 第17-18页 |
| 2. 肿瘤基因治疗及其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肿瘤基因治疗的分类 | 第18-21页 |
| ·肿瘤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 第21页 |
| 3. p53 基因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 ·p53 的结构和功能 | 第21-22页 |
| ·p53 基因突变与肿瘤的相关性 | 第22-23页 |
| ·基因治疗中p53 的应用 | 第23-24页 |
| ·p53 基因的应用前景 | 第24-25页 |
| 4. 恶性肿瘤基因-放射治疗及其研究进展 | 第25-31页 |
| ·肿瘤基因-放射治疗的概念 | 第25页 |
| ·肿瘤基因-放射治疗的理论依据 | 第25-28页 |
| ·肿瘤基因-放射治疗的新进展 | 第28-31页 |
| 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pcEgr-hp53 辐射诱导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2-45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32-34页 |
| ·质粒与菌株 | 第32页 |
| ·试剂 | 第32-33页 |
| ·溶液的配制 | 第33页 |
| ·主要仪器 | 第33-34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 | 第34页 |
| ·转化 | 第34页 |
| ·质粒的提取 | 第34-35页 |
|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 | 第35-36页 |
| ·DNA 酶切片段回收 | 第36页 |
| ·DNA 片段连接反应 | 第36-37页 |
| ·重组子的快速鉴定 | 第37页 |
| ·重组子的酶切筛选和鉴定 | 第37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37-43页 |
| ·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hp53 和pcEgr-hp53 的构建与鉴定 | 第37-41页 |
| ·重组表达质粒pcEgr-hp53 的测序结果 | 第41-43页 |
| 4. 讨论 | 第43-45页 |
| 第三章 重组质粒pcEgr-hp53 的辐射诱导表达及抗肿瘤细胞的特性 | 第45-83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45-47页 |
| ·细胞株及其传代培养 | 第45页 |
| ·实验试剂 | 第45-46页 |
| ·器材及仪器 | 第46页 |
| ·照射条件 | 第46-47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47-52页 |
| ·细胞生物学方法 | 第47-48页 |
| ·目的cDNA 的表达 | 第48页 |
| ·RT-PCR 法检测肿瘤细胞中目的基因mRNA 水平 | 第48-49页 |
| ·流式细胞术检测蛋白质表达 | 第49-50页 |
| ·细胞生长速率测定 | 第50页 |
| ·细胞凋亡检测 | 第50-51页 |
| ·细胞周期检测 | 第51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51-52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52-75页 |
| ·重组质粒pcEgr-hp53 的辐射诱导表达 | 第52-56页 |
| ·pcEgr-hp53 重组质粒体外转染联合辐射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56-59页 |
| ·pcEgr-hp53 重组质粒稳定转染联合辐射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59-63页 |
| ·pcEgr-hp53 重组质粒体外转染联合辐射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 | 第63-75页 |
| 4. 讨论 | 第75-83页 |
| ·重组质粒的转染及稳定转染细胞株的筛选 | 第76页 |
| ·转染重组质粒的A549 和SKOV-3 细胞辐射诱导p53 基因表达特性 | 第76-77页 |
| ·pcEgr-hp53 重组质粒体外转染联合辐射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 第77-78页 |
| ·重组质粒体外转染联合X 射线照射对肿瘤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 | 第78-79页 |
| ·pcEgr-hp53 重组质粒体外转染联合辐射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79-81页 |
| ·重组质粒体外稳定转染联合X 射线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 第81-83页 |
| 结论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 附图 | 第92-94页 |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94-95页 |
| 中文摘要 | 第95-100页 |
| Abstract | 第100-106页 |
| 致谢 | 第106页 |